先秦时期,水这种自然世界普遍存在的物质,被道德化和人格化,成为诸子百家阐述其道德思想的载体。相对于儒家注重水的伦理性和运动性,道家从中寻找为人处世之道。
为什么说最高的善是水呢?水到底又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老子以水为师,把上善若水作为人生哲学的总纲。老子认为水善利万物,具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品质,这是七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即善于处下、心态宁静淡泊、坦诚待人、言而有信、为政公平正义、锻炼各方面才能、把握机遇。
《道德经》有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将其应用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认为待人要谦虚低调,不要与他人争夺利益。只有做到这些就才能拥有像江海一样包容万象的气量,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拥戴。当然,老子的哲学不是消极避世,他的不争是为争,无为是有为,这种辩证法思想也是来源于对水的观察。他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庄子在他的著作开篇营造了一个气象雄浑、波涛浩淼的大海——北海,北海有一只大鱼,名字叫鲲,它的体积有几千里。一天,鲲化成一只大鹏鸟,奋力飞出大海,那绽开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这只大鹏,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向南海迁徙,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海面吹起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的云霄,它整整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才迁徙完毕。在这个寓言里,大海、鲲鹏的意象象征着精神的绝对自由,代表着道家追求的独立精神和人格。
先秦时期其他思想流派对水也有各自的研究。
托名管仲著作其实书出众手的《管子》,称赞水为“具材”,认为水是一种具备一切优秀品质的物质。水柔软而清澈,能洗去人身上的污秽,这是水的仁德。计量水不必用测量器具,流到平衡就停止了,这是水的道义。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水的谦卑。
孙子经过观察和思考,发现水形与兵形十分相似,水流的规律是趋下避高,因此他认为用兵的规律也应该避实就虚。孙子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没有固定的流向,随着地势改变方向和形态,行军打仗也要因时因地制宜,不可拘泥保守、墨守成规。
水成就了多姿多彩的先秦思想和学派,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