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石刻异体字及近代汉字研究
石刻异体字及近代汉字研究
发布时间 : 2024-01-02 14:22:08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何山副研究员主持的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研究及新见字字形谱”(项目批准号15BYY115;结项证书号20222139),最终成果为专著《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研究》和《宋辽金元石刻新见字字形谱》;课题组成员:何书、马锦卫、张义、郭洪义、吴为民。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第一,建立面向应用的宋辽金元石刻数据库,搭建材料平台,为本课题和跨学科研究服务。

第二,全面清理宋辽金元石刻新见字形,编成字形谱,以解决汉字形体演变谱系字形缺失、字书收字缺误、汉字外码扩编等实际应用问题。

第三,完成异体字研究,揭示宋辽金元石刻文字的基本面貌,进而反映汉字发展的阶段特点和趋势,扩充汉字形、音、义、用综合研究领域,探索汉字发展与规范的机制和动因,推动汉字史构建。

2. 研究意义

第一,本项目是全面整理与研究我国古代石刻文字总体构想的一部分,项目成果系中国历代石刻文字整理与研究系列成果之一,于石刻异体字、近代汉字及汉字发展史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宋辽金元石刻主要有碑碣、墓志、石阙、摩崖、经幢、造像记、买地券、题名题字刻石及各类杂刻等类型,镌刻篆、隶、楷、行、草书及瘦金体、仿宋体等不同书体的文字,每类字料都很丰富,为勾勒汉字历时发展的基本脉络提供了重要节点资料,项目成果具有重要的文献及文字资料意义。

第三,宋辽金元石刻撰、书、刻等责任者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既有王公贵族,又有普通民众,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该时期社会用字的实际面貌。异体字是同一文字系统中形体不同而所记录的词音义相同的一组字。受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社会政治等因素影响,宋辽金元石刻存在大量异体字。这些异体字是“中华字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汉字“当代”使用和历时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也为字书收字、汉字编码、汉字数字化、汉字简化与规范化等汉字应用研究提供了生动实例。目前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存在文字释读不准确、字料处理不科学、系统性和解释性研究不足、缺乏对新见字形的专门整理、石刻异体字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等薄弱环节。本课题针对这些不足和问题,力求充分挖掘宋辽金元石刻文字的汉字学及汉字史价值,全面、系统、综合研究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搜罗并编纂新见字字形谱,以改变其研究现状。项目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内容

1. 建立宋辽金元石刻语料库

第一,调查、收集宋辽金元石刻材料,尽可能选用较早的拓片,全部选用精拓、整拓、善拓,严格去除伪刻,本项目共收录该时期3008种碑志,建立宋辽金元石刻文献目录库。

第二,高分辨率扫描所收3828张宋辽金元石刻拓片,统一命名,建成宋辽金元石刻拓片图档库。

第三,对照拓片,释读、校勘、整理碑铭文字,建成220余万字的宋辽金元石刻文本库,用于所取字形的语例摘引。

第四,经切字工具逐字切分碑拓文字,共得约170万个单字图。剔除残泐字图,得到163万余个有效字图,建成宋辽金元石刻单字图库,用于提取所需字形。

第五,标选宋辽金元石刻新见字形,用于字形谱编纂。

2. 编纂宋辽金元石刻新见字字形谱

第一,术语界定。新见字指纯粹新造字,新见字形为已有汉字的异体字。本研究将其对应于三个层面:(1)学界所谓“未在前代出现,而在当时文字使用环境中首次出现的字及字形”;(2)传世字书特别是同时代字书罕收的字形,《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缺音、缺义或缺书证的字形;(3)碑别字类工具书罕收的字形。重点为后两者。有些变异字形虽较常见,但其在某组异体字中的字形关系是新见的,本书亦将其归为新见字形;有些字形虽然见于碑别字编、古字书、国学大师网站等,但系转录或摹写,本书提供原形字图,以便利用。

第二,本字谱之“谱”的内涵有三:其一,按宋辽金元石刻字形系统特点分体、分形类编所收字形,融音、形、义、用、出处、书证和按语(辨难、考疑、推演、归纳)等于一体;其二,客观呈现字形变化的大致脉络,以及篆、隶、真、行、草及瘦金体、仿宋体等字形及书体特征;其三,科学揭示字与字形、字与词的实际对应关系。

第三,本字谱编纂宗旨:尽量呈现字形所有,从而满足研究所需。在尽可能收录他碑罕见、他书罕收字形的同时,适当收录古文字形、隶古定字形、行草书字形等,适当收录一些异写字形,以便反映字形变化的过渡状态,客观呈现新见字形演变脉络和传承情况,从而揭示宋辽金元石刻文字在汉字学、书法学、字用学、辞书学、碑刻文字学等领域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3. 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研究

第一,宋辽金元石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几个问题。内容包括拓本考辨与缀合、碑碣形制特征与碑刻文献整理、研究材料的分层认识和利用等问题,辅以典型实例论之。

第二,宋辽金元石刻文字缺刻、误刻现象研究。该部分主要探讨文字缺刻、误刻的类型、原因、影响及考辨方法。

第三,宋辽金元石刻几类特殊文字专题研究。其对象包括隶古定字、简体字、形近字、同形字、类化字等,以翔实的材料分析,探讨文字形体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背后的动因和机制。

第四,宋辽金元石刻文字变异研究。主要内容为总结出宋辽金元石刻文字变异的12种类型,包括简省、增繁、替换、类化、与古文字之隶定形相合、构件位移、讹混、新造、创新字形区别特征、书体影响、缺刻构字元素、综合变异等,这些类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从一个方面展示出宋辽金元汉字发展演变的类型特点和时代规律。

第五,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源流考察举隅。本部分选择“金”“浣/”“迁”“班”为代表,考察其形体变异的源流谱系,并弥补有关字书、字源研究的不足。

第六,宋辽金元石刻文字考释。此部分在总结石刻疑难字考释方法的基础上,汇集并考释宋辽金元石刻58个疑难字。整个研究将材料运用、规律总结、理据阐释、原因抉发、理论归纳、趋势研判有机结合,为汉字学和汉字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基本观点和创新性

1. 基本观点

第一,笔画变化是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的重要特征,构件变异和字形异构为最主要表现;汉字工具的内部矛盾和美学特征,石刻形式体制的特殊要求,字形字体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异体字产生和汉字系统发展。

第二,汉字具有造字理据和书写理据两个层面的理据特征,宋辽金元石刻文字变异体现为造字理据和书写理据的双重制约。

第三,汉字形体结构发展演变的过程,实质上是基础构件、造字方法和结构模式不断演进的过程。

第四,石刻文字变异应综合考虑人为书刻、碑碣载体及其形制体式层面的原因。

2. 创新性

第一,研究材料丰富,扎实可靠。所用3008种研究材料均经过严格地比对、挑选与考辨,完整性、清晰度相对较高,真实性强,分布广,内容涉及面宽。材料选择坚持“同时同质”原则,严格剔除伪刻及疑伪材料;后世翻刻、重刻、模刻的碑拓,不同时期、不同人士的题跋材料,严格考察其时限,排除非宋辽金元时期产生的字料。注重吸收新出材料,为课题提供新的研究源泉。本着先整理,再研究的原则,对照拓本,精心释读文字,科学考辨残泐字、缺误字、疑难字等,精准校勘已有录文成果,补正其中两千余处文字缺误,纠正多处句读问题,力求做到图与文、字与词、字与字形的正确对应,确保研究材料准确可靠。

第二,研究内容多维,全面深入。坚持文献整理与文字研究相结合,全面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传统考据与现代理论相结合,多角度、立体式开展异体字形整理与研究,全面展现宋辽金元碑刻用字特点、字形变异规律、系统内部成员相互关系及传承演变谱系,为汉字史研究提供了这一阶段的基础资料、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第三,研究方法灵活,针对性强。坚持“收集整理石刻材料→扫描拓片→文字释读、校勘→建立石刻语料库→编纂新见字字形谱→研究石刻异体字→凝练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基本思路,注重灵活运用以下研究方法:“一跨”,即充分运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知识,解决形、音、义、用及语言文献等方面的问题;“二重”,即二重证据法,最基本的是用好传世、出土两类文献材料,进而延展使用佛、方、土、古等多重文献证据,为研究和验证提供有效材料支撑;“三维”,即将字(语)料、汉字(语言)学、汉字(汉语)史三个维度相贯通,最终落脚点是为汉字汉语史研究服务;“四通”:即形体通,字际之间、字形之间可实现良好沟通;音义通,字的读音、字词关系符合时代特征,字(词)义与句意、文意相谐;事理通,即待考字所在语句表达的内容符合事实、事理;文例通,研究或考释文字所在的搭配有文献用例,能得到科学验证。采用如是思路和方法,就能实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为取得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提供重要保障。

第四,研究成果特色鲜明,有开拓性。异体字是汉字本体研究的重要方面,亦为探究汉字形体演变规律的最佳切入点。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不仅是同时期汉字异体字的典型代表,也是汉字字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首次全方位、多角度研究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首次编纂《宋辽金元石刻新见字字形谱》,是对近代汉字和汉字断代史研究内容的重要拓展。

三、成果的价值和影响

(一)成果的学术价值

第一,本课题全面系统清理并细致分析、科学阐释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揭示内部规律,总结其文字的“当代”特征,既可拓展汉字本体研究内容,展现近代汉字发展新趋势,又可为普通文字学研究提供新证据,为现代汉字规范与改革提供新参照。

第二,“新见字字形谱”所收丰富的字形材料能够反映字形变化的过渡状态,客观呈现新见字形演变脉络和传承情况,为汉字发展史研究提供新实证。因此成果在汉字学、书法学、字用学、辞书学、碑刻文字学等领域均体现出较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

第三,从汉字本体出发展开研究,探索理论,并力求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为汉字史研究积累理论和经验,而且为普通文字学、汉字形义学、汉字构形学、汉字字样学、汉字传播学等学科建构提供启示。

(二)成果的应用价值

第一,语料库包含用于研究的所有材料,可供研究者查询和利用,为本项目和跨学科研究服务。

第二,新见字字形谱可为汉语言文字研究提供新材料,补正字书字形缺误,并提供真实用例;亦有助于解决汉字外码扩编、字形演变谱系缺环、疑难俗字待考等问题,减少字形“孤例”,救活更多“死字”“怪字”,促进汉字研究中俗讹字等“孤岛”问题的解决,有效推动汉字史构建。

第三,异体字整理与研究成果可为准确识读、有效利用石刻文献提供巨大支撑。

第四,采用从原始资料收集、数据库建设到字谱编纂、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为汉语异体字研究提供实践经验和方法论借鉴。

(三)成果的社会影响

第一,项目成果可作为汉语汉字史研究者、语言文字工作者、石刻文献和其他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者、汉字及碑刻文化爱好者、高校图书馆文科书库读者群等的阅读和参考资料,具有广泛的社会阅读面和受众面。

第二,成果讨论了汉字在不同地区的使用和规范等问题,可为现代汉字改革、推广和规范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借鉴。

第三,成果对了解和研究汉字文化甚至中华文明等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