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在长卷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绢本设色,宽37厘米,长147厘米,原是清宫圆明园的旧藏,因为战乱流失海外,今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如果按照传统长卷的欣赏方式将捣练图从右向左展开,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行清丽挺拔的瘦金体小楷,写着“天水摹张萱捣练图”。这一行小字透露了很关键的信息,一,这幅画是仿作,原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大画家张萱。二,摹画者是一位被称为“天水”的人。因张萱几乎没有真迹传世,故而这幅高质量的仿作就显得尤其珍贵。
金章宗完颜璟就是一位酷爱诗文书法的金国皇帝,他的瘦金体小楷已经到了乱真的地步。现存《捣练图》卷首的这行小子,就是他当年欣赏随宋徽宗来到金国的画作时写下的。
画面上一共有12位女性,为了让每一位人物的造型都能够在画面统一和谐的流动中保持各自生动的形态,画家在构图上很是花了一番心思。比如将人物分成三组,右端是捣练组,中间是缝制和生火组,最末的左端则是熨烫组。然而按照实际情况,捣练之后的步骤其实应该是熨烫,画家为什么要调整正常的顺序呢?就是为了通过人物的站立和坐态保持画面的动感,捣练的四位女性围站成一圈,缝制和生火的三位女性或坐或蹲,到了最后熨烫的四位女性这里,又变成了站立的姿态。如此一来,三组人物的高度就组成了一条流动的曲线,使得构图看起来流畅自然。
为了打破人物站立所形成的平行线,令画面不至于显得太单调,画家还特意安排了一个钻在熨烫的布匹底下玩耍的小女孩,只见她调皮地躬着身子,那灵巧的姿态一下子就将整个画面调动得活泼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