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而“诚信”这一道德品质,则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
在孔子那里,作为道德的“诚”还没有出现,不过“信”已被重视,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提出了“诚”这一道德概念,指人的一种人生境界,并将之提升到天道的高度。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可以说,“诚”是人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此种境界来源于天道,人经过自身的修养获得了“诚”,就可实现由人及天、天人合一。
如何实现“诚”这一人生境界呢?孟子认为,需要经历一个由“善”到“神”的过程。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可欲之谓善”就是人性本善的意思。
“有诸己之谓信”的意思是自己拥有人性之“善”就是“信”。
“美”就是道德之“善”充塞内心。
“大”不仅让道德之善充塞内心,还向外散发出崇高的光辉。
“圣”在具有“大”的品质基础上还能感化他人。
“神”不是超越的存在,而是将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和感化他人。
“善”、“信”、“美”、“大”、“圣”、“神”虽有高低之分,但后者包含前者,由“善”到“神”的过程就是实现“诚”的过程。这就是一种真实不欺、诚心诚意的“诚”境界,即《中庸》所说的:“至诚如神。”
“诚”是天道,同时也是人道,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修养达到这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的境界就是圣人境界。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者。”
在西方文化中,“上帝”作为超越的存在是唯一的,是人们膜拜、信仰的对象,人无法成为“上帝”。而在中华文化中,“圣人”虽有过人之处,但他不是唯一的,只要人们通过艰苦的道德修养就可成为“圣人”。人成为“圣人”后,并不是变为另一个人,他还是他自己,只不过他的人生境界得到了提升,具有至高的道德修养,因为“圣人”就是具有至高道德境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