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的由来真是“双重喜庆”吗?
重庆的由来真是“双重喜庆”吗?
发布时间 : 2021-05-07 14:23:02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从巴国、巴郡,再到渝州、恭州等,重庆的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那么“重庆”得名究竟从何而来呢?

今天众多宣传资料是这么介绍的:南宋孝宗封其子赵惇于恭州,为恭王。后禅位于赵惇,即宋光宗。赵惇认为自己在恭州先封王后称帝,实为双重喜庆。重庆由此而得名。

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历史依据呢?

根据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蓝勇考证,“双重喜庆”的直接历史来源是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赵廷鉴教授的《重庆》一书。在这本书中这样记载: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八月,恭州升为重庆府,“重庆”一名就开始在这个时候。改名“重庆”是宋光宗赵惇的主意,因为他起初在恭州被封为恭王,后来又即帝位,喜“庆”双“重”。因此,1958年赵廷鉴的《重庆》一书可能是“双重喜庆”的最早的公开说法。

这个说法出现后,影响之大,可能赵先生自己都没有想到。

1959年11月,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介绍重庆的《重庆画册》一书中就这样记载——“宋光宗皇帝赵惇,原被封为恭王,驻守恭州,赵惇即位后,为了纪念双‘重’喜‘庆’,改恭州为重庆府。这便是重庆名称的由来。”此画册几乎完全照搬赵先生的观点。

但是,据蓝勇教授考证,“双重喜庆”之说缺乏可靠证据,只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所以,后来对哪“双庆”的具体解释可谓乱象丛生,矛盾重重。衍生出来其他说法,例如“同年封王即位”、“同年又喜得贵子”和“恭州即位”等,都是违背史实的。而“双重喜庆”本身及“非长子却封太子又为帝”、“或者太皇太后、太上皇共同健在”等说法更是没有任何资料证明的凭空臆想。这些说法,都不是严谨的历史研究应有的方法和思维。

蓝勇教授认为,重庆府的出现只是宋代潜藩升府背景下的一个事件,“重”、“庆”字的使用也只是频繁用此字赐新名背景下的一个普通案例。其实最大的可能是,根本就没有从主观上想去赋予什么特殊含义。“双重喜庆”则是20世纪50年代才臆想出来的新说,是没有史料根据的臆说。

当然,历史之河早已远远流去,“重庆”得名的真相,也可能永远都无法还原了。在更有力的史料和证据出现之前,“双重喜庆”的说法也有其特殊的寓意和价值。但我们希望,通过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的研究,能为大家追溯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