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说:“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月到中秋,举国上下,大家小户,月饼西瓜桂花酒,一样团圆,各种喜庆。
唐宋以来,中秋佳节的若干习俗就已故老相传。敦煌变文就有唐玄宗跟道士叶净能在八月十五登高赏月,又同游月宫的故事。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的记载。《梦梁录》也说:“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吃着月饼,赏着秋月,一家人会照例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
邓丽君或王菲唱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若虚就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唱“我欲乘风归去”,辛弃疾就说“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久龄就感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曲终人散,王建还意犹未尽:“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其实,月球车玉兔1号和2号早已确认过眼神,月球上真没有仙袂飘飘的嫦娥。中秋夜,冰轮乍涌,玉兔当空,团聚与离别,温情与落寞,梦幻与现实,他乡与故土,往古与来今,人生和宇宙,都渐渐地起了呼应。月华如水,天上人间,心灵的潮汐起起落落: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不见于传世文献,也不属二十四节气,但中秋,却真实地发生在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铭刻于我们共同的心灵空间。
中秋,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一条文化命脉,一个民族的精神摇篮,一首恬淡、隽永而又普天同唱的心灵乐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