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以水关涉爱情的先河,水既有对女子纯洁美好的隐喻,也有禁忌的特征,增添了恋爱的浪漫感和神秘感。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我们来一起分析其中的水意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鸣叫的雎鸠,栖居在河中的沙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善良美丽的少女,钟鼓声换来她笑颜。
该诗文辞优美,善用比兴。以水的清澈纯净兴起女子的纯洁美好。以雎鸠的“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看《蒹葭》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营造出冷寂与落寞的意境,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
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水之所以受到《诗经》的钟爱,正是因为其纯洁优美,便于起兴,同时也因其隐喻禁忌的特征。古人的恋爱要合于礼法,未婚前甚至不能谋面,全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道阻且长”的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但也是这种禁忌,使人“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增添了恋爱的浪漫感和神秘感,激励着青年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意中人,成就了一个个爱情佳话。
以水关涉爱情,这是中国文学的魅力,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替,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阐释的一个"对象主体",并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