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古典舞】戏曲的开掘与继承——“身韵古典舞”的前世今生
【中国古典舞】戏曲的开掘与继承——“身韵古典舞”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 2021-05-30 01:33:38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身韵古典舞,又称中国古典舞身韵流派。它融合了许多戏曲、武术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

身韵古典舞,是中国古典舞的流派之一,是当代舞蹈家为创造与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戏曲表演中发掘和整理出大量的舞蹈步伐、身段、武打和技巧,参考芭蕾的训练方法做出的新的创造,形成了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

中国古典舞这个名词,最早是在1950年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梅兰芳、欧阳予倩、程砚秋、侯玉山、盖叫天等戏曲大师在戏曲舞蹈的文做与武功方面进行了大量精益求精的创新与提高工作,使戏曲舞蹈成为中国古典舞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桥梁。

中国古典舞以传统戏曲为基础,并借鉴芭蕾的训练方法和表现方法。1953年,在文化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古典舞研究组”。

1954年,为筹备创建北京舞蹈学校而办的舞蹈教员训练班中,专设了古典舞组,以及其后的北京舞蹈学校中国舞教研组等,都是为创立中国古典舞学派所采取的关键而有效的措施。此时,出现了《宝莲灯》、《鱼美人》、《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优秀作品。

六十年代,随着中国古典舞教材实施后实际效果的逐渐显现,中国古典舞开始从最初对芭蕾的依赖转向对它的反思。

此时的中国古典舞存在着一些问题:

1.套用芭蕾的问题;2.未能真正将中国古典舞的基础立于戏曲舞蹈之上的问题;3.在借鉴芭蕾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身体、技术技巧的关注,而忽略了民族的特性与风格问题。

八十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古典舞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其主要标志是李正一、郜大堃、唐满城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

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出发,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 

身韵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已经从戏曲舞蹈中脱胎出来,形成了舞蹈艺术的本体的特点。它突出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气质的贯穿,加强了舞蹈语言的民族性,奠定了古典舞训练的根基。此时,《奔月》、《红楼梦》等民族舞剧,《新婚别》、《昭君出塞》等古典舞作品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十一世纪以来,身韵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以现代舞蹈语言表现古典内涵、以身韵古典舞语言讲述当代故事以及融合创新的当代古典舞形式等。

相信身韵古典舞将会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