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生活优越的家庭,童年幸福、吃穿不愁、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将来必然会延续家族荣耀,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可是,他却甘愿选择了一条崎岖的道路,为人类的幸福奋斗终生。这个人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律师,母亲则是贵族小姐,姨妈索菲亚嫁给了一位叫飞利浦的商人,此人后来创立了大名鼎鼎的飞利浦公司。在光环笼罩下,马克思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父亲一心想让马克思子承父业,因此17岁那年,青年马克思成为了德国波恩大学法律系的学生。然而,大一的马克思却非常叛逆以至于被关了禁闭。为此,头疼不已的父亲安排马克思转学到德国首屈一指的柏林大学。受到这里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马克思逐渐收起了玩世不恭的态度,开始潜心于学术研究。
此前,马克思曾是哲学家康德的小迷弟,然而柏林大学的潜心研读,让马克思发现,康德看似严密的逻辑其实无非是用一个抽象原理来证明另一个抽象原理,并没有从根本上讲清楚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时候,他惊喜地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可以解释抽象的原理是怎样一步步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从而克服康德哲学中抽象和具体的对立。至此,新世界的大门向马克思敞开了。
即便如此,当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理论为国家和法律披上“理性”的外衣,而现实社会却是一小部分权贵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时,黑格尔在他心中的崇高地位再次被动摇了。这不仅让马克思看清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虚伪本质,也为后来“唯物史观”的创立打下基础。
对于真理的追求让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充满了探索与斗争,他本可锦衣玉食一辈子,却为广大无产者甘愿忍受半生颠沛流离。利己主义者们很难读懂他,甚至不惜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他,但我想,从他17岁那年写在中学毕业论文的最后一段话中,我们就能理解他的无悔选择。那段话是这么说的: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