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阙,多数人并不知其为何物,其实,汉代石阙是中华文明历史中唯一遗存在地面上的“活化石”。阙为何物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歌中提到一个地点:城阙,这也是有关阙的最早文字记载了。从中我们大概知道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塔楼状建筑,置于道路两旁作为城市、宫殿、陵墓等入口的标志。
阙的种类和功能
从材质上讲,主要有木阙、土阙、石阙三种;
从用途上讲,主要有城阙、宫阙、府阙等;
从功能上讲,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表示门的含义。第二,地位等级的象征。第三,天子发布号令,大臣奏事思过的地方。第四,观天象之功能。第五,人神交通的媒介。
阙的发展历史
周代
学界普遍认为,阙最早产生于周代,主要为宫阙和城阙,也有学者认为,“阙”的产生早于周代,因为商代甲骨文中有“阙”字出现。还有人认为阙的起源应更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为防范野兽和敌对部落的攻击,在居住地外围筑起篱笆围墙,在出入口两侧建起类似于瞭望哨的防御性建筑,这应该是阙的最初形式。商周时期,阙演变成一种礼制性建筑,以此彰显威严和地位。
秦汉
秦汉时期盛行谶纬、黄老之说,认为人死灵魂会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在这种背景下,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与谶纬、黄老学说合流,厚葬成为潮流。
为取材方便和体现“寿石如金”的观念,石阙成为祭祀建筑的标配。西汉至东汉中期,规定只允许俸禄为二千石及以上的官员和皇族去世后可以造阙。到东汉晚期,这种规定被打破,有经济实力的地方豪强死后也开始造阙。魏晋以后,仅限帝王建阙,北京故宫的午门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彰显地位和威严的最后形式。
汉代石阙
汉代的石阙主要指东汉至魏晋时期遗存下来的祠、庙、墓石阙,被称为汉代艺术的“活化石”。目前,全国范围内存有36处50余尊,四川渠县境内有6处7尊,成为名副其实的“汉阙之乡”。
汉代石阙之所以被后世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秦汉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第二、汉代工匠在石阙上雕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画像,这些画像为我们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