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远在周代,中国人用餐就很讲究进食之礼,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吃得礼貌”呢?
远在周代,餐桌礼仪已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从宴饮之礼到待客之礼再到进食之礼,饮食礼仪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它反映了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是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此时的美食已不单纯是果腹之用,而赋予了整个就餐过程以文化的因子。
当芳香四溢的食物陈列于眼前,我们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通过“吃得礼貌”展现出的一个人的修养和家教,才是人与人交往的更为重要的一环,这也构成了吃得文明的重要部分。
不文明不礼貌的进餐行为不仅影响个人健康和周围人的用餐心情和饮食行为,还会影响他人对食客本人素养的认识。毕竟,“吃品也是体现人品”。
通过“吃得礼貌”,将看似个体的世俗化的饮食行为神圣化、仪式化,从而真正实现饮食的双重价值:对事物本身的需求和对社会内在秩序的维护,实现食物、环境、人的三位一体。“吃得礼貌”重在细节,在礼仪伦常之间。
家庭日常就餐应该尽先孝敬长辈,以实现孝悌之道;全家围桌而食,不能下桌随处吃;围桌吃饭,坐位有讲究,辈分高者坐上位,儿孙辈坐下位;外出吃饭,要先请客人入座上席, 再请长者在客人旁依次入座,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吃得礼貌”重在细节,在言语表情之间。在就餐中运用最符合礼貌的赞誉或求同准则, 利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热情而有节制的“劝食”,适时关注对方的餐饮需求;礼貌而有度的“受食”,真切地表达对主人热情招待的谢意。这样依靠言语表情的传达,彰显出新时代的饮食文明。
“吃得礼貌”重在细节,在举手投足之间。在餐前洗手,在食堂排队用餐,在餐馆有序用餐;在餐中不劝酒、不抽烟、不划拳、不喧哗,不反复挑菜拣菜;在餐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参加宴席入座后不要急着动筷子, 更不要弄出响声来。如果需接听电话要向同桌人致歉。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貌就餐不是矫情,而是对他人的尊重,是文明礼仪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文化,践行健康的饮食文明理念!
因此,让文明礼貌就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吃得礼貌”,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