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他为“当代大禹”,有人说他是“三峡的脊梁”,有人说他是“大坝基石”,也有人把他亲切地称为“工地院士”……他就是从事水利工作57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同志。
郑守仁(1940.1.30——2020.7.24),享年81岁,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是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新中国成立70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幼小励志,献身水利
郑守仁幼年目睹乡民深受水害之苦,励志学习水利改变家乡水患频发的现状。后来如愿考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大学毕业后,来到他筑梦江河第一站——三峡工程的试验坝(湖北陆水水利枢纽),开启了他治理长江的生涯。之后因历史原因,郑守仁伉俪主动请缨前往位于大西南偏远荒蛮的乌江渡。“家”还未安顿好,他就奔赴乌江渡水电站坝址所在地,经过现场勘测,仔细测算,科学推理,建设了我国第一座水下施工的混凝土拱形过水围堰。
随后又负责葛洲坝导截流、隔河岩的全过程设计工作。葛洲坝作为新中国水电设计的里程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享誉世界,被西方誉为“中国的新长城”。隔河岩水利团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经过一系列设计演算和多次模型试验,设计出了“三圆心斜封拱的重力拱坝”的坝型。
老骥伏枥,情满三峡
三峡工程最早的追梦人,是中国近代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从梦想到实践,中国人民历经几代人,直到1992年兴建三峡工程议案才通过人大审议,直到1994年底三峡工程的开工礼炮在西陵峡三斗坪上空鸣响,预示着三峡工程的大幕正式拉开。
参与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是每一位水利工程师的梦想,郑守仁也不例外。已到知命之年的郑守仁被任命为三峡勘测科研设计代表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长江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他和参建大军深知,三峡工程作为世界第一的“巨无霸”水利枢纽,工程浩大,技术复杂,建设过程中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料的“拦路虎”、“绊脚石”。他把周总理在兴建葛洲坝工程时的教导时刻谨记在心:在长江上建坝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三峡水利工程历经十七载,于2009年全部完工。宏伟的三峡工程,作为集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国重器,是一部记载共和国治水兴邦奇迹的恢弘史诗。
对于三峡工程,郑守仁曾说过:“三峡工程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要对工程负责,要对历史负责。”
舍家为国,大爱无疆
他终身忙着修大坝,建电站,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古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现有“三峡之子”郑守仁舍小家为大家。
他与夫人高黛安常年奔波于各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地,他们把“家”安在了高山峡谷间的水电工程建设工地。与唯一的女儿三十余年见面次数不超过十次,在她高考、恋爱、结婚这些重要的人生选择上,郑守仁伉俪因工作原因都尚未出席,至今是彼此无法碰触的伤痛和遗憾。
他是工程师的脊梁,是大坝的基石,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是水利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