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彩陶开始,人们就特别重视对陶器的美化,鱼纹、蛙纹、水纹、花瓣纹、锯齿纹、几何纹等,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追求美的炽热情感!装饰于彩陶上的这些鲜活纹样,是对生命的礼赞!
荣昌陶在经过修坯后,趁泥坯半干未干的时候就开始做装饰了。主要有雕刻、贴塑、剪纸贴花、粑花、绞泥等,所用纹样主要有卷草纹、工字纹、折带纹、锯齿纹、水波纹等。具有代表性的釉色有朱砂红(即樱桃红)、西绿,其他还有黄丹、乳白、黑等。荣昌陶茶具、杯子一般不上釉,酒瓶内外都上釉,外面上釉为了好看,里面上釉是防漏。
“雕刻”有阴刻、阳刻,剔除图案以外的多余泥,使图案凸起,为阳刻,就像硬币上的图案;相反为阴刻。雕刻之后,用白泥填充,可使图案更清晰。
“贴塑”是将做好的泥塑用泥浆贴于泥坯上,呈现出立体感。
“剪纸贴花”是将剪纸图案贴于坯上,上釉后揭掉,被纸贴住的地方未施釉,就留出了图案,和蜡染、扎染的道理相似。荣昌陶历史上酒瓶的批量生产就曾用过这样的装饰手法。
“粑花”是将陶泥置于模具中,压制成浮雕纹样,粘贴在陶器的装饰部位,干燥后施釉,浮雕效果。
这个模具和我们居家做饼干、月饼用的模具原理一样,但材质不一样,陶泥模具一般用的是石膏;“绞泥”是将红、白两色泥叠揉在一起,拉坯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偶然效果,有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峦叠嶂起伏不定……是一种自然美!
荣昌陶装饰风格的演变受“湖广填四川”影响非常明显,如元明时期釉色以黑釉为主,移民到来后,黑釉渐渐消失,出现了朱砂釉、西绿釉等色釉,也就是现在荣昌陶的红、绿两种特色釉。还出现了“刻花”装饰,这是湖北人带来的技艺,红泥上用白泥点缀,镂空刻出纹样,后来又创新为“剪纸贴花”,成了荣昌陶的一大特色。
给陶器做装饰,也把制陶艺人“逼”成了书画家。出身于制陶世家的建水陶名家向逢春,早年制好坯要送到当地有名的书画家家里,请他们在坯上写字作画,当时由于这些书画家生活不规律,常常无法按时完成,耽误烧制。后来向逢春立志自学书画,发奋有为。中年以后的陶器书画装饰都由他自己独立完成,且配色雅致,用笔遒劲,尽脱匠俗之气,荣昌陶业也不乏这样的艺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陶器上装饰,无论写字还是画画,高手一般不用起稿,一挥而就,荣昌及各大陶瓷产区都有这样的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