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父亲曾经为养活前后八个儿女辛辛苦苦,负债,打官司。这些经历也投射到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李尔王》就是这么一部戏剧。可怜的李尔王看起来昏聩,不懂如何治理国家,实际上,也不懂如何对待儿女。他的三个女儿就是这么令人糟心,他自己也就如此痴心、伤心和心碎。天底下就有这样的父亲和女儿,莎士比亚到底想说什么,我们听听关于李尔王的故事。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李尔王》是写女儿的,《哈姆雷特》是写儿子的。在《哈姆雷特》里老国王哈姆雷特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老国王被狠心的弟弟毒死了,他的鬼魂告诉儿子要为他报仇,他的儿子就奋不顾身地为他的父亲报仇。李尔王是一个上了岁数的国王,他突然想起自己年事已高,不能打理朝政,就稀里糊涂按照一种极为可笑的标准,把财富和权力分给女儿们。这个标准就是:哪里女儿口头说自己最爱他,就可以得到最多的份额。按我们中国的话来说,就是谁嘴巴甜,谁就有好果子吃。可是啊,让李尔没有想到的是,他遇到了两个口是心非的女儿。大女儿戈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都口蜜腹剑,说一套做一套,忤逆不孝,把老父亲推上了绝路。李尔王本人也是奇葩中的奇葩,居然相信口头承诺,不看行动。莎士比亚为我们写了这一出悲剧中的悲剧。
●戏一开场,他就说:“把地图给我拿来!”他要根据动听的甜言蜜语,决定如何分配江山、财产和权力。大女儿说她的爱胜过天底下所有的爱,她宁愿舍弃一切,也不舍弃对她父亲的爱。二女儿则过之而无不及,说她厌恶人间的一切快乐和享受,只有爱她的老父亲,才能使得她感到无比的幸福。这些话实在受用,李尔就给她们各自三分之一的天下。轮到小女儿科迪利娅,她不像两个姐姐那样阿谀奉承,夸大其词,华而不实,她要按照她做女儿的义务和本分来服从、敬重和孝敬她的父亲。李尔王分不清楚孰是孰非,哪个是花言巧语,哪个是掏心窝子的话,一气之下,他就把准备给小女儿的那份国土,分给了两个姐姐。李尔还愚蠢地发誓,要跟科迪利娅断绝父女关系。
●可是,李尔打错了算盘,连连遭到两个大女儿的虐待,最后他在暴风雨中颠沛流离,像一条丧家之犬,无家可归,几近疯癫。要不是忠诚的肯特伯爵化名隐身,跟在他身旁,他真是要死无葬身之地。最后啊,最为可悲的是,也特别动人的是,他痛恨而狠心遗弃的小女儿,搬兵回国,力图报仇雪恨,救她可怜的老父亲。然而,命运之神总是偏心眼儿的,让她善良的小女儿被卑鄙的埃德蒙害死在牢里。不久,伤心至极的李尔也跟随女儿共赴黄泉去了。两个孽障大女儿,由于她们的恶行,也最终罪有应得地受到了惩罚。
●有人认为,李尔王错就错在他不懂法律常识,不知道怎么分配、处理财产。难道莎士比亚探索的只是一个法律知识问题吗?天底下也有哈姆雷特那样的孝子,科迪利娅那样的孝女,可是不孝子女总是有的啊。曹雪芹说得好:“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为什么《李尔王》里写两个坏女儿,好女儿只有一个呢?他想说什么?这不正是应了曹雪芹的两行诗,一句话吗?说的就是:天下儿女不少,孝顺的却总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