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从清朝康熙年间起,一支庞大的客家人队伍从广东迁徙来渝荣昌盘龙镇落户。历经300多年的变迁,至今仍比较完好地保留着自己的方言和文化,因此盘龙镇有“重庆客家第一镇”的美誉。当地客家人称自己的方言叫“广东话”(客家方言),与其毗邻的重庆方言叫“湖广话”。重庆客家人自称的“广东话”即是“客家话”。
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界对客家话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四川客家话也或多或少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董同龢(1948)《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黄雪贞(1986)《成都市郊龙潭寺的客家话》、段英(2002)《四川黄联关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的比较》、兰玉英(2007)《泰兴客家方言研究》、宋伶俐 朴正俸(2010)《成都客家方言岛词汇使用现状调查》。尽管四川客家话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及未解决的问题。如清初入渝的“广东话”(客家话)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变迁,它和毗邻带“湖广话”之间是如何相互接触、交融的?重庆“广东话”(客家话)和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话仍存在哪些共性?这些问题也亟待研究。该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具体如下:
(1)该项目拟全面深入调查重庆“广东话”,获得第一手数据并加以整理,从而有利于抢救和保存重庆“广东话”及客家文化,也为汉语及方言研究、普通语言学研究积累鲜活的语料。
(2)揭示重庆“广东话”发展嬗变规律,以促进汉语研究。重庆“广东话”入渝300多年,其语言面貌到底发生了哪些方面的演变,它和广东梅县等地的客家话有何异同,这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如:重庆“广东话”“子”尾词可构成“咁/咁门+A+子”(咁多子)“AA+子”(样个布颜色红红子),此用法和连城客家话接近。又如“V得倒O得”、助词“个”等的用法等同于广东丰顺客家话。
(3)有助于丰富发展语言接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庆盘龙客家人一般能同时操“广东话”和“湖广话”,把二者作深入比较,分析共时平面的语言变异及其产生的动因和机制,从而促进语言接触研究。
(4)有利于从新的理论角度探讨一些重要方言现象的发生学问题。对方言中特殊现象作深入分析和解释,如反复问句、补语和宾语的语序、同义虚词的连用、主观量范畴等,将有助于为语言发展演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5)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是国家语言资源建设工程之一。该课题运用最新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重庆“广东话”实态有声数据库,这将有利于充实我国的语料库、“基因库”。 此外,还可加载有关标记、软件,使数据库具有可比性、可听性、可视性,具有多角度检索、多目的开发的功能。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性
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重庆盘龙客家方言岛“广东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进行了全面调查。为了更深入考察入渝已有300左右的“广东话”(客家话)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及演变规律,本文将入渝客家话和四川其它客家话,以及毗邻带官话、闽粤客话作比较。论文首先揭示了盘龙“广东话”的语音和词汇特征,语法部分主要探讨了重叠、代词、否定词、句式和助词、体貌系统等内容。
1、方言语音研究。 盘龙“广东话”共有21个声母,52个韵母(包括自成音节的m̩和 ŋ̩)和6个声调。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逢塞音、塞擦音一般读送气清音。但是,盘龙客家话也有全浊声母字读不送气清音的现象,送气与不送气反映了客家话的文读层和白读层,白读音和毗邻带官话读音一致,应该是受官话影响所致。古精组字与知庄章组字合流,都读[ʦ][ʦh][s],此外,古非组的白读层还保留“古无轻唇音”的特点。韵母方面,鼻音韵尾[-m]已经消失,只有[-n]、[-ŋ]韵尾,客家话梗摄开口字读为[aŋ]或[ iaŋ]等。
2、方言词汇研究。通过对方言特征词的比较,得知荣昌盘龙客家话仍保留了较多的客家方言词,但也吸收了部分官话词语。总体上看,盘龙“广东话”保留了其固有的词汇特征,和梅县客家话相似度高。如表示动物性别的词缀有“公”、“嫲”、“牯”等,“嫲”是客家方言特有词,盘龙“广东话”雌性仍用“嫲”表示,另外在称谓语和词缀上也保留了较多的客家话特征。尽管如此,由于客家话和官话深度接触,表现在出现了一大部分官话借词。如“扯火闪、雾罩、堰塘、包谷、豌豆、菠菜”等读音和官话接近,显然这些具有官话色彩的词语来源于毗邻带官话。
3、方言语法研究。 盘龙“广东话”重叠现象比较普遍,无论是重叠方式还是表示的语义,都与毗邻带官话比较一致,特别是名词重叠,显然受到了四川官话的影响和渗透。代词仍和闽粤两地客家话代词系统基本相同,可知重庆“广东话”代词用法还保留了迁入时的基本面貌。“唔”、“唔曾”至今仍是常用否定词,四川其他客家话否定词“没(得)”尚未进入重庆盘龙“广东话”否定词系统。此外,本课题还对盘龙“广东话”的结构助词、体貌助词、句式结构等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二)重要观点
1、盘龙“广东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都不同程度受到毗邻带官话的影响,盘龙客家话也有全浊声母字读不送气清音的现象,送气与不送气反映了客家话的文读层和白读层,白读音和毗邻带官话读音一致。由于“广东话”和官话深度接触,“广东话里”出现了一大部分官话借词。
2、盘龙“广东话”的某些语法特征很稳定,难以接受四川官话影响而产生语法借用。如四川官话里儿化词很丰富,但盘龙“广东话”儿化词很少。此外,代词系统均保留了原有基本面貌,这可能和代词语素与一般构词语素不在同一语义层面有关。
3、在方言密切接触下,出现了客家话和官话特征并存的语法成分。例如盘龙“广东话”既保留了具有客家方言特征的被动标记“拿分”和“分”,也吸收了四川官话常用的被动标记“着”,二者可以任意替换使用。
4、同义语法成分中,使用最普遍的语法形式容易被借用。重庆盘龙“广东话”的被动标记“着”应借自四川官话。从语音层面看,客家话和官话介词“着[tsau]”声韵相同,且都是阳平调;从意义层面看,都表被动义且用法相同。四川官话的被动标记是多种形式共存,除“着”外,还有“拿给”、“给”、“叫”,但只有分布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被动标记“着”被客家话所借用。说明某种语法成分能否被受语所借用,和它在源方言中的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5、方言发生接触时,句末位置的语法成分容易受影响,容易被替换。发生词汇替代的次序是先句末,再句中,说明句末位置容易受影响,容易被替换。如果假以时日,语法演变中带来的词汇替代,可能会使四川客家话表实现的助词内部进一步单一化,实现词尾“了”和句尾“了”同形的现象。
(三)创新性
1、清初入渝的“广东话”(客家话)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目前学界尚未对此作全面系统研究,未充分揭示其现状及嬗变规律。该项目首次系统考察了四川客家方言语法面貌和特征。
2、重庆境内的“广东话”和毗邻带“湖广话”之间是如何相互接触、交融的?重庆“广东话”(客家话)和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话仍存在哪些共性?该项目从方言接触角度,比较分析“广东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揭示移民方言发展演变特点和趋势,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语言接触理论。
3、以共时、历时比较法为核心。主要应用于重庆、四川客家方言点之间,以及与普通话、毗邻带官话、闽粤客话的比较,以探求重庆“广东话”的特征、类型及演变规律。
4、以语言接触、类型学、语法化等有关理论和方法为突破点。主要应用于对重庆“广东话”演变动因、形成机制等作出合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以有利于促进汉语方言研究。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课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如下几点:
1、本书稿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语料有助于促进语言接触的深入研究。重庆客家人是双方言者,方言接触非常密切,虽然同属于客家话,但由于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彼此的方言发展不同,呈现出不平衡性。
2、本书稿对重庆“广东话”现状及嬗变作了系统研究,并揭示其特征和演变规律,该研究可使人们充分了解入川已有300年左右的移民方言面貌。
3、本书稿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研究结论。如同义语法成分中,使用最普遍的语法形式容易被借用;方言发生接触时,句末位置的语法成分容易受影响,容易被替换。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发展方言接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本书稿展示的语法现象,如在双方言环境中,四川客家方言揉合了官话某些特点,出现了语法间的借用、不同层次的叠置、多个同义句式的并存、同义虚词的连用等,这些特殊语法现象,为语言学者从新的理论角度探讨一些重要语法现象的发生学问题提供帮助。
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社会影响:
已发表3篇论文,其中2篇以外文撰写,并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四川客家方言の受動マーカー研究》、《四川客家方言の代詞の比較研究》以外文撰写,扩大了该项目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使国外学者更多关注该项目的后续研究。论文《四川客家方言与文化传承现状调查——以四川仪陇县客家族群为例》(CSSCI期刊),通过实地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揭示客家人后代在第一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其特征是今客家人后代转用官话的过程较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短得多,客家方言岛正快速萎缩、消亡,被当地官话所覆盖,其消亡是“突变式”。这些结论既可以引起学界对移民方言客家话的高度关注,也可促使某些学者积极从事四川客家话研究。
四、对策建议
1、崔荣昌(2011)统计,四川、重庆客家方言岛一共有64个。据课题组成员实地走访调查,有些客家人聚居地已无人会说客家话,例如广安市花桥、南部县楠木等,但要走访完四川、重庆的所有客家聚居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建议避免孤立式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环境和力量,组建一个团结协作的科研团队,有步骤有计划地全面详细深入调查客家话,以提高成果的研究价值。
2、目前学界关于方言接触研究,尚未形成清晰的、普遍认同的基本理论,如混合方言的判定、如何区分接触性成分和同源性成分、如何区分借用和干扰等。鉴于此,学界应着眼于一个个方言实际案例的调查和深入研究,获取第一手方言语料,基于方言接触引发的实际演变现象,对现有相关理论进行讨论。
3、今客家人后代转用官话的过程较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要短得多,客家方言岛正快速萎缩、消亡,被当地官话所覆盖,其消亡是“突变式”。鉴于客家方言岛的迅速消亡,提倡当地有关部门应转变青少年及家长的语言观念,举办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活动,多角度多形式地反映客家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此外,建立良好的客家话使用环境,扩大客家话的生存空间,这是对客家话最好的保护和发展。
项目负责人:西南大学王春玲;项目来源:重庆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清初入渝的“广东话”现状及嬗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YBWX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