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夏商时代及以后,生活在三峡地区的巴人开始了向外迁移,这些迁移外出的巴人大体上分为龙蛇巴人、鱼鳖巴人和白虎巴人三支。
白虎巴人是三支外迁巴人中影响最大的一支。他们先是从三峡地区迁移到湖北长阳的钟离山,后在首领廪君的带领下,不断开疆拓土,向西迁移到今天重庆市的东北地区,曾经在今涪陵建都,最后选择建都于今天重庆市的渝中区,命名都城为江州,从而建立起了强大的巴国政权。巴国疆域最宽的时候,“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辖区范围基本上涵盖了今天重庆市的行政区域。
白虎巴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据学术界的考察研究,可以确定巴国形成于公元前 11 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 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 800 年的建国历史。在这漫长的 800 余年历史中,巴人先民们世世代代在重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生产生活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巴人文化习俗,其中不少文化至今仍然影响着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一、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
打鱼与狩猎。巴人本身就是一个善于在水上生活的民族,长江流域丰富的渔业资源满足了巴人以打鱼为生的生活,也是早期走近古代白虎巴人主要的生产生活形式。另外,早期的巴地人口较少,森林茂密,动物密布,狩猎也是巴人得以生存的方式之一。
耕种土地。巴地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生产,巴人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产各种农产品。农作物种类很多。在一些比较平坦的地区,已经种植黍米、水稻,并且收获颇丰,巴人用多余的黍米和稻米来酿酒。巴人种植的水稻也时常获得丰收,他们用稻米制作一种“粉白”,作为女人的化妆品。同时,巴地也有不少地方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生产方式落后,直到唐宋时期,还在实行“畲田”,处于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
二、异彩纷呈的手工生产
制造生产工具。从已经出土的文物中,夏商周时期的工具有石器、陶器、骨器等。石器有斧、锛、锄、铲、钺、锤球、杵、镞等 20 余种,主要用于生产,通过打制、磨制、琢磨等方法制成;陶器有碗、钵、盘、簋、器盖、杯、盆、鼎、罐、釜、缸、支座等,采用本地的泥土烧制而成;骨器有骨锥、骨针、骨镞、骨钩、骨饰等,已经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
制造青铜器与漆器。巴人英勇善战,已经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用于战争的武器,如钺、剑、戈、矛等。这些武器多为青铜器,无论在铸造技艺还是在装饰手法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与当时的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不相上下。漆器制作也是巴人的传统工艺,出土的漆器有漆盒子、漆盘等,漆器上配有扣件,便于打开和关闭,十分精美。
熬制食盐。制盐是巴人非常重要的传统手工业,白虎巴人在三峡地区生活的重要依赖物质之一就是食盐。远古时期,在三峡地区有众多的食盐生产基地,巫溪的宝源山、开县的温汤井、云阳的云安井、万州的长滩井等地,都是生产食盐的地方。很多早期的文献都有关于巴人巴地产盐的记载,白虎巴人在三峡地区的盐业生产主要采用煮盐泉的方式,通过熬煮含盐量丰富的自然盐水,获得食用的盐,也有部分巴人熬制岩盐。白虎巴人善于熬制食盐,以至于后来人们习惯上将他们与盐联系在一起,叫“盐巴”。
冶炼丹砂。巴地远古时期生产丹砂,白虎巴人在重庆地区建立国家后,开采冶炼丹砂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手工业。巴地丹砂的产地在现今的涪陵及其周边区域。巴地生产丹砂还有一个正史记载的著名人物,就是寡妇清。清的家族一直以开采冶炼丹砂为业,家财巨万,清的丈夫死后,清继续家族的事业,悉心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富豪。难能可贵的是寡妇清发家致富不忘国忧,将万贯家财捐献给国家,用于国家的战争和建设,获得秦始皇的赞许。《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酿酒与制酱。白虎巴人的酿造业也非常有成就,主要表现在酿酒和制酱上。巴地生产的酒名叫巴香清。酿酒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巴地人民群众吸收传统的酿酒方法,加上自己独特的生产技术,酿出的酒为清酒,这种酒为酒中的上品,味道清香甘冽,极受人们的喜爱。据说巴地生产的清酒数量极少,仅有一个产地,位于鱼复县的巴乡村,所以叫“巴乡清酒”。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记载:“江水又径鱼复县之故城陵,...... 又东为落牛滩,...... 在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在如今渝东北地区,人们仍然有喝清酒的习俗,可见巴地的清酒历经几千年,仍长盛不衰。白虎巴人还善于制酱,他们把一种藤本植物蒟经过化学处理,制成蒟酱,味道辛辣,具有健胃通气,帮助消化的功效。
巴地的蒟酱远近闻名,畅销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里就有关于巴地的蒟酱销往岭南地区的记载。
纺织。纺织业也是巴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巴人善于织布,在秦王朝统一巴蜀地区后,向巴蜀地区征收的赋税就是布匹,当时叫“幏布”。《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说:“及秦惠王并巴中,...... 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说明早在先秦时代,纺织业就在巴地出现了。
三、崇“虎”信“巫”的信仰习俗
生活在巴地的白虎巴人以白虎为图腾。现今的重庆、湖北、湘西等地的一些地方都有很多白虎巴人以虎为图腾的遗迹。许青松在《红山文化玉孔器为史前巫县考》一文中就说“在巴人后裔土家族中,土家族巫师在领头跳摆手舞时,所持小旗上的图案多画虎图腾”,余文华在《巴渝民俗风情》一书中也说“在湘西一带的白虎习俗中,凡婚、丧、喜庆和节日,则于门口画一白虎,又画一副弓箭,兆示引弓射杀白虎之义。”巴人如有打到虎,甚至会将其供奉在摆手堂上,祭祀祖先时,把虎皮放在供桌正中。在现已出土的古代巴人的文物中,大多刻有虎纹、手掌纹等图案,如青铜兵器、乐器等上绘有龇牙瞪目的虎头,虎口朝向戈柄方向。
白虎巴人生活的地区盛行巫教。巫教也称鬼教,是巴族人的宗教,主要分布在重庆、贵州北部、湖北大部和湖南西北部地区。从现存的史料来看,鬼教没有组织和教义,它的主要活动是一些巫师行巫术救治病人,信奉的是鬼王、鬼帝等,最崇拜的是天、地、水三种自然物。
四、能歌善舞的古代巴人
巴人善于歌舞。《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跃,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对楚王问》记载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里的歌便是巴人所唱的巴歌,也可见其影响巨大,传唱的人众多。巴地民歌反映了巴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巴人随时随地,有啥就唱啥,无论是高兴的事还是悲伤的事,总会以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十分接地气。后来在巴渝地区出现的“竹枝词”“川江号子”、土家名歌等歌,都承续了巴人民歌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白虎巴人的舞蹈影响很大。巴人的“歌舞以凌殷人”将巴人骁勇善战,顽强抗拒种种厄运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古代巴人民风好巫,事鬼神,因此就有了神秘的祭祀性巴渝舞。流传至今的“跳端公”就是一种祭祀巴渝舞。后来,巴渝舞进入朝廷,增加了娱乐性和观赏性。班固在《汉书·西域记》里记载说:“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描写了汉代把巴渝舞作为宫廷招迎宾客舞蹈的情形。白虎巴人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远不止上述文献的总结。战国前期,秦国灭掉巴国之后,巴人政权不复存在,但巴人的生活还在继续,巴人创造的早期文明成就和文化遗产仍将留存在巴渝大地上。
(作者系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