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白虎文化意蕴考察
白虎文化意蕴考察
发布时间 : 2022-06-07 15:52:22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重庆曾为巴子国的都城,涪陵、丰都、江津、合川都曾作为巴子国的政治中心或别都。白虎是巴人图腾,巴人始祖廪君、武绅、山神。白虎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它反映了巴人的白虎文化观念。重庆是中国白虎文化的重要地域,白虎文化是重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术数文化

中国古代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万象、万化均由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和衍化。五行被广泛运用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生活之中,特别是它通过整合世间万有,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思维。白虎文化实为一种术数聚合文化,它以金为主,代表西方,主色为白色,神兽为白虎,意蕴在兵刑、在武道。《华阳国志》载“西南有巴国”,西南隶属于西方,故巴人白虎文化与中国传统白虎文化相互契合。不过,在巴人后裔居住地域,即今主体土家族地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差异。根据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大体而言,在今湘西地区主要表现为赶白虎,鄂西地区则主要表现为敬白虎,而在今黔东北、渝东南地区则既有“敬白虎”的存在,也有“赶白虎”的状况,体现出历史传承的功利性差异。

二、宗源文化

受生产力水平和思维水平限制,人类在追溯其本源时,往往将其宗源定为某种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即通常所称的“图腾”。白虎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尊祖敬宗的宗源文化。巴人认为其最早的老祖宗是白虎,巴人与白虎有着血缘亲族关系,巴人就是虎族虎裔。《世本》云:“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即巴人之祖先,巴人以人祠祭虎,即尊祖敬宗。廪君魂魄世为白虎,表明巴人与虎族的亲缘关系。《世本》所载是巴人敬信、崇祀白虎的最早记载。其后,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谢肇淛的《五杂俎》、陈继儒的《虎荟》等均有相应的记载。

白虎文化作为巴人的核心文化,也被巴人的直系后裔土家族所继承。著名学者潘光旦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从建置沿革、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文学反映、考古发现等五个方面全面考证了巴人与土家族之间的渊源关系,认定土家族就是巴人的嫡系后裔。因之,土家族也继承了巴人的白虎文化,土家族世代以白虎为祖先,并自认是虎族虎裔。

三、示象文化

白虎文化对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重要表征就是示象。

    示象于名。巴人用虎以命取人名。巴人始祖称廪君,廪、林、利、李等均为虎,故廪君即虎君、虎王。“利巴”就是虎爸爸、虎父。湖南永顺土家族传说其老祖宗就是两兄弟,一个名叫铜老虎,一个名叫铁老虎。巴人还用虎以命名地名。何光岳在《虎方、白虎夷的族源和迁徙》一文中,认为巴人在迁徙过程中,往往用虎命名地名,从而留下了虎首山、虎尾山、白虎溪、虎须滩、虎头寨等地名。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指出白抵城、百曳滩、毕节县、奉节县、百节县、柏枝山等均为土家自称“比兹”的同音异绎,其义为“虎”。彭英明在《试论湘鄂西土家“同源异支”》一文中则称巴山、巴山坳、巴石沟、巴岩子、虎巴子岩、白虎溪、白虎垅等均与巴人图腾白虎有关。

示象于器。在今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河南等古代巴人活动地域,甚至广西、江西、江苏等地,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生活器具,特别是军事武器,均有许多虎形或虎纹饰器物,如虎钮錞于、虎耳缶、虎头编钟饰件、虎形带钩、虎形面具、虎纹戈、虎纹剑、虎纹钫等。这种示象于器也延续到土家族文化之中,如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虎的讳称)脚花衾被,脑门上用锅烟子画“王”(代指虎王),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等。

示象于仪。巴人还把虎、虎纹、虎的动作等示象于仪式之中。鄂西长阳土家族“跳丧”所唱《十梦》歌词称“三梦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配合跳丧的舞蹈动作有“虎抱头”。神龛上供奉有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老土司跳神,手舞五彩柳巾,象征虎的斑斓条形花纹。湖南凤凰、吉首土家族祭神盟誓,不喝鸡血酒,要喝猫血酒,猫是虎的避讳之称,喝猫血酒,表示自己是虎的后裔,与虎有血缘亲情关系,没做愧对祖先之事。

四、祥瑞文化

古人认为虎本是一种灵性极强的动物,能够用于断狱审判,被称为虎判法,用之占卜吉凶,即虎卜。汉代画像石有“青龙白虎衔利来”,虎则被当作财神。更为重要的是虎还具有趋吉避凶的功能。班固的《白虎通义》就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缚挫锐,嗜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悟虎皮饮之,系其爪,亦避恶此其验也。”《山海经图赞》也说:“开明天兽(即白虎),禀兹金精,虎身人面,表此祭形,瞪视昆山(即昆仑山,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山),威摄百灵。”

虎本神兽,而白虎则更具神性,系中国古代“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且较为稀缺。《诗经·召南·驺虞》云:“驺虞,义兽,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古代巴人活动的地域,曾经就有不少的白变、白化动物,这在《山海经》中多有记载。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 年),“南郡获白虎,献其皮,上为之立祠”。据此,则白虎实乃祥瑞也、瑞兽也、灵兽也。因之,无论巴人,还是土家族,无论重庆,还是中国,白虎文化也是一种祥瑞文化,而祥瑞文化的核心和根本,反映和体现的则是盛世风华。

五、武性文化

在中国古代,虎武不分,虎武一体,虎和武、虎与兵戈、虎与军事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白虎代表的是人间的军事、兵刑,“虎”的避讳用字就是“武”,军队的精锐,特别是“武王伐商”的皇家禁卫军被称作“虎贲”,一些著名的将军如唐代薛仁贵被认为是白虎星下凡,一些名将被封建王朝授封为“虎将”,如三国蜀汉就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这些“虎将”往往被军士们奉为神明,多被视为武神、军神。因之,白虎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其实是其武性、武道,白虎文化就是武性文化。

巴人本系虎族虎裔,自然崇尚军事,敬慕武道,军人成为巴人最为崇高的职业。不仅如此,巴人不是崇拜的一般意义的“虎”,而是崇拜武性、虎性、神性更为霸道、神秘的“白虎”。巴人因何选定“白虎”加以崇拜呢?为何要在“虎”前加“白”字呢?有学者认为加上白字表示是世间稀有之兽而拟之为神。其实,巴人崇虎加“白”,更是强调其武性的意味。《山海经》在纪述巴人之起源时多次提到巴人居于西南之地,《大荒北经》和《海内经》均称“西南有巴国”,“西南”正是破译、解读巴人白虎武性文化的关键。按照五行、方位学说,西方主色为白色,故西方之物象、事象均可以“白”而名之。

巴人秉持西宫白虎金气,具有“铁血”气质。《华阳国志》称“其卦值坤(卦位西南)……与秦同分,故多悍勇。”历史上“巴将”极负盛名。有专家研究,武王伐纣之禁卫军虎贲,实由巴人组成,武王伐纣的“巴国联军”(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均属巴人。秦王扫六合,巴人助秦一统。王濬平吴,李靖定江南,巴人屡建奇功。潘光旦深赞唐代以前,中国的历次大统一,均能看到巴人的身影。宋代而后,土家人秉承尚武之精神,积极参与抗击倭寇、援辽、平播、平奢等军事斗争,为维护国家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延至近现代,巴渝儿郎为抗击外国侵略,推进中国革命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特殊贡献。

总之,无论是重庆的白虎文化,还是巴人的白虎文化,还是土家族的白虎文化,甚至中国的白虎文化,均有极为突出的特色,极为深刻的文化意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深度凝练、深刻阐释。

                         (作者系长江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