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技考古视野下的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
科技考古视野下的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
发布时间 : 2023-12-04 09:38:04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重庆师范大学马江波副教授主持的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科技考古视野下的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批准号18XKG002结项证书号20222146),最终成果为专著《科技考古视野下的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课题组成员:吴晓桐田建花吴又进长孙樱子、胡飞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目的和意义

1. 完善湖南商周青铜器的研究维度

包括弥补湖南商周青铜器在科技分析方面的缺失;补充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可结合讨论的视角;搭建湖南商周青铜器与中原及其他地区关联的桥梁。

2 .湖南商周青铜器的技术特征和矿料产地

包括厘清湖南商周各时期青铜器的合金特征;弄清湖南商周各阶段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特征;划定湖南商周青铜器矿料产地范围及可能的来源地。

3. 科技促进宁乡铜器群问题的破解

包括技术角度认识宁乡铜器群中原型、混合型、地方型器物的联系与区别;科技分析数据的比较讨论宁乡铜器群不同器组来源构成;解读宁乡铜器群不同器组的技术特征和解答学界对宁乡铜器群之谜的疑惑。

(二)主要内容

1. 湖南出土商代早中期青铜器

湖南北部受到二里岗时期商文化盘龙城类型的影响,青铜铸造业开始有所发展。沿江分布与盘龙城同时期的铜鼓山、皂市、荆南寺等遗址也出土有大件青铜容器,器物风格与二里岗期青铜器高度一致,表明这些遗址作为盘龙城的次级据点,青铜铸造技术和资源被盘龙城商人牢牢控制,只分配少量生活和防卫用器。费家河文化区发现的尊、罍、瓿、磬、铙等铜器组可能与江汉平原南部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虽然费家河文化遗址未出土大型铜容器和陶范等能表明发达青铜冶铸的遗物,但冶铸遗物的发现说明费家河文化居民已掌握矿石的冶炼、金属锭的熔炼、铜器的铸造技术,石范的使用是用来提高铸件效率,制作日常所用工具、武器等,不能简单认为铸造技术较原始。费家河文化遗址还有大量陶窑的发现,坩埚是重要的产品之一,这些遗物的发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排除费家河文化能够铸造青铜容器的可能。费家河文化的青铜产业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2. 湖南商末至西周早中期铜器与宁乡铜器群

炭河里遗址与高沙脊遗址铜器的合金技术相似,铅锡青铜和锡青铜为主要的合金材质,铅同位素比值除了高放射成因铅外,组成相似度很高,金属资源来自相同产地的可能性较大。炭河里遗址铜器铸铜原料极有可能是从江汉地区输入的,或与周昭王南巡的赏赐有关,炭河里所代表的群体与汉东地区及中原周王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高砂脊可能是以炭河里为中心方国的一处前沿哨点,构成人群有南逃而来的商人和本地越人,出土铜器虽然商文化因素明显,但制作已到西周时期,所用原料也来自江汉地区,同时开始采用湖南本地的矿料。宁乡铜器群器物来源复杂,就中原型铜器来说,是不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制品通过各种方式来到湖南的。就混合型器来说,尊、罍、瓿、磬等与费家河文化应有关,这类铜器可以确定是商代晚期铸造。人面方鼎和大量动物造型铜器与新干铜器群有密切的关系,或有新干的铸铜工匠到了湖南。就地方型铜器来说,可以确定为本地铸造,归属于越人群体,因为早期到达湖南人群构成的复杂性,地方型铜器的工艺也是差异较大。

3. 湖南西周中晚期、东周时期铜器与越文化

湖南越式铜器均为铸造成形,铜器金相组织表现的铸后受热现象,与越人铜器为实用器的情况相吻合。越人铜器多为铅锡青铜材质,也有少量红铜器,合金配比成分用锡较多,铅含量较之商代至西周早期铜器的偏高。越人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反映使用了来自长江中游铜岭、铜绿山等矿山的铜料。而这种铜料高砂脊、炭河里遗址西周早中期铜器也有使用。高砂脊、炭河里早期越式铜器的发现,说明不仅在文化面貌上影响了西周晚期以后湘江地区越人的铜器形态,而且金属资源一直也沿用了高砂脊和炭河里使用的原料。

4. 宁乡铜器群与长江流域及中原商代晚期青铜文化关系

宁乡铜器群所用高放射成因铅金属资源与中原及南方各地同时期铜器一致,普通铅原料主要来自长江中游的铜岭等矿山,西周中晚期地方型的越式铜器则开始采用来自湘南南岭矿山的金属资源。宁乡铜器群与江汉、新干、三星堆—金沙、城洋、沿淮等长江流域商代晚期铜器群之间存在密切的文化往来与物资流通。长江流域商代晚期铜器群的兴起、衰落与高放射成因铅金属资源的流通时代相一致,长江流域商代晚期铜器群所代表的各地方政权与中原商王都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铜器群虽各具地方特色,但始终受到商王朝的影响,制作与之同步。

二、基本观点和创新性

1. 湖南商周青铜业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从商代早期开始,受商文化盘龙城类型的影响,湖南青铜业开始起步,本地商晚期的费家河文化,可能是一支存在较发达青铜冶铸业的考古学文化。承袭费家河文化的炭河里文化,绝大多数器物的制作可能在西周早中期,并利用了从汉阳诸姬输入的金属原料,与江汉平原及中原地区存在极密切关系。炭河里和高砂脊遗址所代表的商末西周早中期考古学文化在衰败后,被本地越人所承袭。从商末之际开始,来到炭河里和高砂脊的各地人群及本地土著,开始朔湘江而上,向南岭山地和岭南地区迁徙,沿途留下了大量铜器,这一群体的向南迁徙将青铜技术带入岭南地区,催生了那里的青铜文明。

2. 湖南商周青铜器的技术特征和原料产地

湖南商周青铜器中的中原型器与地方型器的合金技术和金属资源有显著差异,反映出是不同铸造体系内的产品。从商代早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用锡量较高是湖南商周各阶段铜器的主要合金特征,也是区别与其他地区铜器的重要特征,这可能与湖南特别是湘南一带蕴藏有丰富的锡金属资源有关。商周时期的湖南铜器制作并不独立,而与同时期的江汉地区、赣江流域及中原商周王朝保持着密切往来,从商代早期开始就利用中原流通而来的原料制作铜器,后来在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开采利用了的南岭矿山原料除了本身使用外,还供应到楚国使用,自始至终,湖南都与其他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往来和物资流通。

3. 宁乡铜器群问题的解答

宁乡铜器群的构成较复杂,既有商代晚期同时期交流来自中原的商式铜器,也有周边地区其他文化区流入的铜器,同时有费家河文化铜器,还有商末周初中原政权更迭带来的中原型铜器,也有西周早中期与汉东封国及周王室交流制作和流入的铜器,也有本地越人制作的铜器。宁乡铜器群的器物年代从殷墟早期到西周中期,文化因素主要是商周之际来自中原、江汉、赣西北、湘西北、洞庭湖东岸和本地土著构成。时空背景错综复杂是宁乡铜器群之谜形成的主要原因。宁乡铜器群中原型器构成多样,宁乡铜器群混合型器中以动物造型的铜器组,造型奇特、铸造精良,技术和纹饰方面的考察认为其制作与新干铸铜工匠有关,而诸如大铜瓿、大口尊、觥形器等可能与费家河文化有关。宁乡铜器群的地方型器基本可以确定为本地铸造,但可能也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

三、成果的价值和影响

湖南商周青铜器系统的科技分析。推动了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进展。助力了宁乡铜器群问题的破解进度。提供对湖南青铜文化认识的有力证据。提升对炭河里青铜方国的认识力度。加强对湖南先秦越人生活面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