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本方的观点说清楚,这就要着手建立起本方观点的论证体系。辩论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本期【社科5分钟】有请西南政法大学王安白教授为我们带来解读。
微信让人际交往更紧密 VS 微信让人际交往更疏远
双方都需要明白:微信为什么会让人际交往更紧密或更疏远。要求对方把这个“为什么”说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这个解释“为什么”的过程在辩论中就叫做“立论”。所谓“立”,就是建立、构筑;所谓“论”,就是论证的体系。这样做,让对方、评委和观众都明白,尤其是对方,可以使他们通过你方的立论寻找攻击的方向和目标。于是双方就根据对方的立论发现漏洞锁定目标进行相互攻击,于是就辩论起来了。
怎样构筑起自己的立论体系,这也有些讲究。首先,开宗明义,定义概念,让对方、评委和观众都明白,这第一步很重要。我们平时讨论问题不太习惯先定义概念,结果说了半天,竟然连一些关键概念的意思都不清楚。
现代社会男人更累 VS 现代社会女人更累
完成了概念定义,接着就要说明本方论证的逻辑。辩论是讲道理,这个“讲”不是陈述,而是论述,那就要用逻辑。怎么逻辑呢?这要具体根据辩题具体设计。
针对这是一个比较型的论题,那么,双方在逻辑上都至少要承认:现代社会男人和女人都累,现在比较的只是哪一个更累。再进一步展开,就要列举男人累在哪里,女人累在哪里。这样才好比较。
关系理出来了,还要进行证明,也就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说,给出理由。从结构上,这此理由用分层列举的方式进行。比如,第一,第二,第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给人清晰的感觉,方便给对方和评委留下深刻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列举出来的理由一定要有证明的力度;这条理由和那条理由之间不能有交叉;不能仅仅列举事例和数据,它们本身并不能自动证明观点。这点在下一期将作为重点来讲。
诚信重在自律 VS 诚信重在他律
理由列举完成后,是不是就没有了呢?那也不一定,有的时候,为了不把话说死,给自己留下回旋或缓冲的空间,往往要设置底线。 正方的底线应该是:他律也不能放松;反方的底线:自律也应该提倡。
这样,不仅给自己预留了缓冲的空间,而且,也比较贴近现实或事实。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立场不顾一切,甚至可以裁剪事实,结果似乎跟立场观点贴近,可是却远离了真实的现实。套用一句老话:实践是检验辩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