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十四年间,我国除吉林、新疆、西藏以外的所有行政区划超过1000个城镇遭到了日军的空袭,无论军事区还是居民区一律轰炸,目的是蓄意大规模屠杀平民,尽快摧垮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逼迫中国投降!这就是日军创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战争形式——无差别轰炸。
从1938年2月18日开始,到1944年12月19日,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6年又10个月的轰炸。其中持续不断的大规模轰炸达三年之久。
1939年5月3日上午9点,36架日本轰炸机从距离重庆900公里外的汉口机场起飞,4个小时后,飞抵重庆上空。由于此前重庆城区从未遭受过大规模空袭,日本轰炸机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觉。下午一点半,轰炸开始了。短短半小时,每一架日本飞机都丢完了携带的750公斤炸弹。轰炸过后的重庆朝天门两公里街道被炸成一片废墟。这次轰炸,673人被炸死,350人被炸伤。由于街道房屋大量被毁,夜幕降临时,约有20万重庆人无处过夜。而此时,在汉口机场,日军正在加班加点检修飞机,准备第二天傍晚的空袭。这是一个精心挑选的时间点,因为以前的轰炸都只发生在视线较好的白天。5月4日傍晚6点30分到7点,日本飞机循着灯光投下了126枚炸弹。这次轰炸,共造成3318名居民丧生,1937人受伤,成为了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超过5000人死伤的空中大屠杀。
五三、五四两天的轰炸中,日机在重庆中心城区投下了110枚燃烧弹。熊熊的大火吞噬了人口最稠密的30多条街道,直到三天后,大火才被扑灭。许多不知燃烧弹为何物的重庆市民,被活活烧死。当时身在重庆的著名近现代作曲家陈田鹤先生亲眼目睹了重庆老百姓的悲伤、家破人亡的情形,看到这遍地尸首,大量民众流离失所,愤怒、悲痛、伤心交织于心,触景生情写下了钢琴曲《血债》。
《血债》是我国第一首有关抗战的钢琴作品,也是唯一一首描写重庆大轰炸的钢琴曲。在乐曲进行中,通过织体、和声、节奏、力度等的变化来展现重庆人民在遭受大轰炸后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惨状。
在作品的开头,作者曾写下这样的一段话:二十八年五月三、四日,敌机狂炸重庆市区后,政府协助人民疏散四乡,途中所见,惟擎老携幼之难民,其状至惨,写此以同胞流离愤慨之情。
这首钢琴作品于1940年1月在《乐风》杂志的第1卷第1期上头条发表。1941年,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在重庆演出时,专门为此作品创作了一部现代舞,以此告慰在“五三”“五四”惨案中死伤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