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人生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人生境界
发布时间 : 2021-05-06 17:08:24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人一生要学会如何做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那么,在人生每个阶段要做到什么才会实现这些呢?

孔子对他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15岁时,孔子“志于学”。学习并不限于几部书本身,还应学习其中蕴含的精神。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三十岁时成家立业。但孔子19岁就已娶妻。所以显然与孔子的经历不相符。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意思应是,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在三十岁时,孔子的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以“礼”为规范。

四十而不惑

“四十而不惑”的意思是,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到40岁时,孔子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都有清楚的认识。

五十而知天命

50岁知“天命”。在中国古代,“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命”是个人无法控制的,人需要做的是顺应天命。他的思想不能超越他所在的时代影响。

六十而耳顺

“六十而耳顺”中的“顺”就是顺天命。孔子经历了许多不顺心事情后,别人对他的侮辱可以做到“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的精神境界。“从心所欲”就是自由,但孔子的自由是在“矩”的范围内的自由。“矩”就是规矩、限制。所以在70岁时已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让道德成为了内心的自觉。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他毕竟生活在春秋末期,其思想中还有不少神学宗教的痕迹。所以,我们在对待孔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时,应该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