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伪”具有虚假、不真实的意思,所以我们倡导“去伪存真、以诚待人”。但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却宣扬“伪”,强调“伪”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尊崇孔子,又广泛吸收各家学说,是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者。荀子的思想保留在《荀子》一书中。“天人合一”虽源于原始神秘主义信仰,但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伦理道德内涵。人类的伦理道德与宇宙自然相类似,来源于“天道”,人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就是由人及天,最终实现“天人合一”。荀子却在“天人合一”之外提出“天人之分”的观点,即“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不过,荀子的“天”指的是自然界、自然现象,“人”指的是包含伦理道德等在内的人类社会。荀子的“天人之分”主要是为了说明,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规律、规则运行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同样,人类社会的治乱在于人而不在天。
“天人之分”落实在荀子的人性论上就为“性伪之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属于“天”,“伪”是人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养成的品质,属于“人”。荀子看来,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即“性”。人有了种种欲望,就会去争斗。所以,荀子认为人性恶。
人虽天生就具有种种欲望,人性也是恶的,但人性又不能被取消,所以荀子提出“伪”这一方法来改变“性”,即“化性而起伪”。“伪”的具体内容就是“礼义”。荀子倡导人们通过学习礼义,来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节制过分或不合理的欲望追求,从而实现由“恶”到“善”的转化。
荀子说:“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换句话说,“化性而起伪”才能成为“美”。因此,人必须经过后天的礼义学习,以伦理道德来规范自我,节制情欲,才能消除心中之“恶”,最终成为“美”。
由此可见,荀子之“伪”不是与真实相对的伪,而是与自然天性相对的伪,它是后天的学习、训练与修养,是人成为“美”的重要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