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一些强大的诸侯国,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各国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掀起水利开发的热潮。公元前686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治国。管仲提出“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的施政方略。
管仲设置水官,任务是巡视水道、城郭等,发现有需要修缮的地方立即上报,由政府调拨财力劳力,进行维修。管仲注重防洪和水利工程的结合。在修筑防洪堤坝的同时,在四周修建各种大小不等的水库。利用水库分洪抗涝,蓄水灌田。管仲要求百姓在堤上种植荆棘灌木,以保土固堤。为了防备水害,管仲要求每年秋后做好普查人口的工作,按照每户人口、土地数量抽派劳工。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水利大兴,国力蒸蒸日上。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楚国是一个后起的诸侯国,楚庄王即位后励精图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楚庄王十年,孙叔敖在今安徽金寨到河南固始一带建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陂。期思陂的成功,使孙叔敖享誉全国。
楚庄王十四年,求贤若渴的楚庄王拜其为令尹,在楚国境内大兴水利。楚庄王十七年,孙叔敖主持兴建芍陂。孙叔敖考察以后,利用地势条件,将东面积石山,东南龙池山,西面安龙穴山流下的溪水汇集起来,形成周长百余里的人工水库。又在堤堰上建水门五个,以闸门控制水量,雨季行洪,旱季蓄水。以后又修子午渠,从淠河引水入陂,扩大了蓄水量,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芍陂的建成使当地成为著名的产粮区,楚国国力大为增强。芍陂建成后的第二年,楚国在邲城之战击败中原霸主晋国,标志着楚国势力达到了巅峰,成为春秋时期新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