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水文化——起于秦代的水利奇迹:灵渠
中国水文化——起于秦代的水利奇迹:灵渠
发布时间 : 2021-05-27 14:16:09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秦并六国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南征百粤,下令在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人工运河——灵渠。

灵渠渠首工程由大、小天平、分水塘、铧嘴等组成,其主体建筑是大、小天平。

灵渠分为南渠与北渠。其中南渠经兴安城东北接灵水,经榕江镇,汇入漓江。而北渠是为解決通航问题而建造的。北渠建成后,比原河道长了将近一倍,降低了流速,便利了航运和灌溉。

始皇三十三年,灵渠正式建成通航。通过灵渠,中原地区粮食、蔬 菜、水果等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岭南,促进了岭南农业的开发。秦代灵渠虽然实现通航,但船只在一些坡度较大的河段仍然无法正常行驶,全靠人力牵挽。到唐代,公元825 年,李渤被任命为桂管都防御观察使,一到任就开始大力修整灵渠,重新整修加固了铧嘴,又在航道上层层设置分级船闸—陡门。通过合理运用陡门以此达到畅通无阻的效果。灵渠陡门在后世不断扩大。

由于对灵渠维护和通航的功绩,史禄、李渤、马援、鱼孟威一起被尊为四贤,后人在南渠岸边建四贤祠予以纪念。直到20世纪30、40年代粤汉、湘桂铁路通车,灵渠的通航功能逐渐被取代,转向以灌溉为主。新中国建立后,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集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2018年,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掀开了保护利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