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社会中,一听见有人在讲《周易》,可能就会认为他在讲算命或风水。其实,这种看法只对了一半,因为《周易》这本书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易经》和《易传》。
《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性解释和阐发,并且在儒家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易传》具有丰厚的哲学智慧,其中“生”是一个要点。《周易·系辞上》曰:“生生之谓易。”这就说明,《周易》哲学是关于“生”的哲学。而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指具体的事物,用徐复观先生的话说,就是创造万物的两种基本动力,或两种基本元素。(《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因此,《周易》中的阴阳可以指向任何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如日月、寒暑、天地等。
《周易·系辞下》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这段话的大意是,太阳与月亮相互推移就产生了光明,寒冷的季节和酷暑的季节相互推移就形成了一年(“岁”);这具体说明了“生”产生于阴阳相互作用之中。
《周易·系辞下》又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明代易学家来知德曰:“男女,乃万物之男女,雌雄牝牡,不独人之男女也。”(《来氏易注》)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明了生命孕育于阴阳之中,万物产生于阴阳的相互摩荡。
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说:“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乃在‘教人怎样做一个人’。”这其实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它将天地道德化了,因为《周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所以,既然“生”是天地最大的道德,那么人也应该效法它贵“生”、重“生”。这也就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之重视生命的精神特质。
【更进一步】
《社科5分钟》推荐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周易》(中华书局2018年版)。作者对《周易》全书进行了注释、翻译和评析,语言明晰,要点突出,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易》的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