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张若虚一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再现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代表着人生历程中的五个重要良辰美景。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表现了一位古代少女在春天的月夜,漫步于江边花丛中,触景生情,幻想着自己将来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舞者身穿蓝色衣裙,双手持白色羽毛折扇,舞蹈动作语汇全部采用的是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动作、姿态和造型,通过“闻花”、“照影”、“听鸟鸣”、“学鸟飞翔”以及“想像中的爱情幸福”等情节,表现出特定环境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乐曲,舞蹈编导栗承廉以该曲为背景,并借助了张若虚的同名诗作中“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意境作为舞蹈的背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象。当代戏剧家欧阳予倩言: “舞蹈应当有诗的境界,舞蹈艺术离不开诗,它和诗是相依为命的。”在《春江花月夜》中,诗词给予舞蹈艺术灵感,而舞蹈则成了诗词的意境再现和外化。
舞蹈编创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正值老一辈舞蹈家从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中提取古典舞的动作素材,因而在舞蹈的舞姿、语汇、动势、神态、身法上都有明显的戏曲舞蹈的痕迹。如“探海”、“平转”、“点翻”、“射雁跳”等戏曲舞蹈的典型动作,体现出一种古雅清新的传统审美情态。
《春江花月夜》的成功,除了编导具有较深的中国古典舞的造诣和编舞的技巧能力外,也与表演者陈爱莲出色地驾驭中国古典舞风韵,动律细腻、深情地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古典少女的舞蹈形象分不开。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这个舞蹈作品收人彩色舞台艺术片《百凤朝阳》中。1962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由陈爱莲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获得舞蹈比赛古典舞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该作品获经典作品金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