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符号与艺术典型,是华夏儿女为人传颂、凝聚人心的人格写照。作品《黄河》用丰富的语汇和生动壮观的气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热爱黄河的动人场面。
《黄河》被誉为是学院派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之一,久演不衰。该作品是由张羽军、姚勇于1988年创作。两位编导当时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的演员,他们创作时的灵感是受到了音乐启发,非常注重一种情绪的渲染,并把它升华为中华民族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以中国古典舞的动律、体态和组舞的形式对应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乐章,使舞段与乐章之间自然衔接,从而构成时间流动过程中的空间质感。
该舞蹈编排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为主。舞台整体结构清晰、形象鲜明、流动感强,编导的巧妙之处在于写意般或虚实结合地推进了作品内在情绪的逻辑发展,从而使作品具有较好的历史感与文化感。
舞蹈的开始部分,舞台上演员们形成一排排蜷缩低伏的群体造型,脊背拱起,似黄河船夫拉纤艰难前行的形象,几个依次挺身立起的身躯和他们的手臂似大河中激起的浪花。
在第一乐章中,男女集体舞表现了水波、船夫、大浪。
在第二乐章中,展开了双人舞的表演,他们用充满深情的肢体语言的诉说,一组组的生动的雕像,象征了黄河之水对黄河儿女的养育。
在第三乐章中,一组带着无限惊恐和承受深重苦难的女子四人舞和男子四人舞相继出现了,随后的群舞展示出了生活在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的痛苦与煎熬及对光明的期盼。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的号角吹响后,无数双手臂伸向空中,以此为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三人舞、四人舞舞台调度的错落衔接,极力烘托出黄河儿女的誓师之态。
最后,全体演员如泻闸狂涌的河水般快速集结在舞台后区,随着“东方红”旋律的出现,天幕呈红色,场上场下人们的心血沸腾,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深邃与伟大,为强大的民族精神感到由衷的自豪。
中国古典舞《黄河》在作品中运用了中国古典舞典型的拧、倾、仰、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走势及云手、风火轮、大跳、空翻等动作技术来展示力量感。以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舞蹈形式在空间的大幅度流动,表现了生活在黄河两岸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