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相和歌》是如何利用舞姿、道具和音乐展现古代女子的相思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汉唐古典舞《相和歌》运用汉代女乐歌舞盘鼓舞的形式加以编创,将杂技的技艺与舞蹈的韵律完美结合。借鉴了古代舞蹈的图像遗存,以汉代的文化风貌为创作灵感,使得《相和歌》的舞蹈动作起伏比较大并且重心不停的移动转换。
《相和歌》对于脚下步伐的处理比起以往古典舞的创作有着新的创新,快速变化的脚下步伐对于中国古典舞“重上身,轻脚下”是新的创新,又使得重心的移动变化都具有表现力。该作品不仅再现汉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的审美特征,同时又表达古代女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爱情表达。
《相和歌》在设计上不仅运用传统的舞袖大大延展了人的肢体,大幅度的提升了身体的表现能力,情感表达更为丰富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袍袖、翘袖等舞袖动作,来表现少女的欢快的青春气息。前面音乐舒缓,主要体现其韵律,随着情绪不断的推进,高潮部分的变幻丰富的舞蹈动作与热烈的情绪相适应,从而突显着少女对于心上人越来越激动的思念与期待。该作品所选取的音乐即是对《诗经·子衿》填曲而成,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嘴念唱词,舞动身姿,让观众可以清晰明白舞蹈的选材。同时音乐也烘托出舞蹈的结构,由开端的缓缓而起到后来的热烈之情,将古代女子的思念生动表现在观众面前。音乐的旋律也对舞蹈形象的塑造上有着极大的帮助,音乐也是对舞蹈《相和歌》的一种补充。
《相和歌》的叙事题材和主题取自《诗经·郑风·子衿》,其动作、道具符号是汉画像中的舞袖踏鼓。其中《相和歌》的道具“鼓”在舞台表演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舞蹈道具的辅助下,可以进一步开拓舞者的动态,包括踏鼓击节的动作和斜塔式的袖舞。
“汉唐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汉唐流派,约定俗称为“汉唐古典舞”,是由创建者孙颖自20 世纪80 年代创建的,以开发中国古代舞蹈资源为基础,并形成以追求传统价值和历史感的新古典风格,是中国古典舞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