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07时13分46秒,太阳到达黄经225°,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到来。人们在立冬以美食犒劳一年农耕的辛苦,也为“冬藏”做准备。因此,立冬日“以吃进补“成了沿续至今的民俗主题。南北方由于饮食习惯不同,立冬进补也有所差异,但总的原则并没有改变,那就是为冬天抵抗严寒奠定身体基础。
立冬 · 饺子
在北方,立冬必吃饺子。北方有句老话“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人们认为饺子成份有肉有菜有面,是很好的营养食品,吃了能耐寒抗冻。传统北方人家立冬时节吃饺子的场面是温馨和热闹的。全家老少大小围在一起包饺子,分工合作,说着温暖的家事,说着亲热的心里话,孩子闹着,大人笑着,满盖帘整齐的饺子,就像未来的生活,殷实富足。待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家人围桌而坐,就着大蒜、生葱、醋和饺子汤,把冬天吃出了春天的滋味,把生活嚼出了美好的滋味。
立冬 · 汤锅
南方补冬以肉食为主。在川渝黔一带,立冬日有吃狗肉汤的习俗。炖狗肉时,一般会佐以干姜、红辣椒、花椒、八角、山奈等辛温发散的佐料,目的是保护人体阳气,维持冬季阴阳平衡状态,使人在冬季也感觉温暖。以羊肉汤补冬,应该是立冬时日人们最熟悉的民俗。唤上三五好友,共享一餐补冬美食。炖一锅香喷喷的羊肉汤锅,再配上莴笋、莲藕、山药等各色蔬菜,蘸香辣油碟,美味自不必说,补冬的效果也是非常之妙。
民以食为天,立冬日补冬,现在看来,不止是民俗,更是智慧,是与节气和健康相关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