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愈加重要,骨质疏松症也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是指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人体骨量变化是有规律的,从出生后随着生长和发育骨量不断积累,在青壮年期(大约30-40岁)达到一生中的高峰值。一般女性从绝经开始,男性从50岁后骨量开始下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且比男性发病早。老年性骨质疏松一般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又被称为“寂静的杀手”,早期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直到骨质疏松严重时才会出现疼痛、身体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等表现。很多患者常常是骨折发生后在医院检查才发现。其严重后果是容易导致骨折,常见的部位是脊椎、髋部和前臂远端。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是X线或骨密度检查。骨折不仅给老年人带来身心痛苦,给家庭乃至社会也造成严重的负担。
一、首先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1、包括摄入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天钙摄入推荐量为800mg,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1000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天从饮食中可获得约400mg钙,所以平均每天应补充的钙量为500-600mg。
2、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推荐户外活动,增加阳光照射,同时推荐活性维生素D制剂的使用,如阿法骨化醇或骨化三醇。
3、跌倒是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预防跌倒和骨骼保护也十分重要。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首先是环境因素,如光线昏暗、障碍物、地面湿滑等;其次是自身因素,如视力差、行动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因此,首先要判断和尽可能去除可能导致跌倒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骨折风险的老年人还可以佩戴髋部保护器避免髋部骨折的发生。
二、对于已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和多重作用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类、甲状旁腺素类及锶盐等。同时应定期进行骨密度的检查,建议每1-2年检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