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逍遥”之境:《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哲学
“逍遥”之境:《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 : 2021-06-05 23:26:19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鹏程万里、一飞冲天、越俎代庖、大而无当、不近人情,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其实都出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逍遥游》中讲述了几个故事,也包含许多哲理性的思想。不过,它的主旨可以用它的篇名来概括——“逍遥游”。

“逍遥”一词也出现在了其他先秦典籍之中,如《诗经》中的“河上乎逍遥”、“羔裘逍遥”;《楚辞·远游》中的“聊仿佯而逍遥兮”。而《庄子·杂篇·让王》所谓“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以视作对“逍遥”的恰当诠释。可以说,“逍遥”就是一种闲适自得、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逍遥”就是自由,那自由又是什么呢?庄子对此进行了深入地阐发。庄子说,一些很有才智的人可以胜任一个官职,顺着一乡的俗情,德性可以投合一君的心意,取得一国之信任。但庄子认为,这样的人就像一只自鸣得意的小麻雀。

齐国稷下学宫的宋荣子不禁耻笑这些有才智的人,因为宋荣子自己不会因世人赞誉他而感到勉励,不会因世人非议他而感到沮丧。不过,庄子却说宋荣子虽有优于才智之人的地方,但宋荣子和才智之人都追求赞誉和光荣,只不过他们彼此对赞誉和光荣的标准不同罢了。才智之人的标准在他人,宋荣子的标准在自己。而战国早期的列子却超越了世俗的荣辱,并不孜孜追求所谓的完善之事,他轻盈矫健,能够乘风而行。庄子认为,正是由于他乘风而行,所以还处于有所倚傍的境界,即“有待”。庄子倡导超越“有待”这种有所羁绊的不自由的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内篇·逍遥游》)这段话的大意是,顺应自然之规律,把握阴、阳、风、雨、晦、明六种气候的变化,悠游于无穷之道境,就是超越“有待”的“无待”。而“至人”、“神人”、“圣人”正是无待之人,因为他们首先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解脱出来,不拘泥于肉体的欲望和感官的享乐,即“无己”。正是由于“无己”才不会穷追功名利禄(“无功”、“无名”)。

既然超越了肉体欲望、感官享乐,不穷追功名利禄,其内心就无所羁绊和倚傍,即“无待”,“无待”就是“道法自然”,就是逍遥和自由。

简言之,“至人”、“神人”、“圣人”正是“逍遥”之境的代表,“逍遥”之境就是超越肉体欲望和感官享乐,不拘泥于功名利禄的无所羁绊的自由逍遥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