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传统艺术之走进大足石刻: 宋代石刻的巅峰之作
中国传统艺术之走进大足石刻: 宋代石刻的巅峰之作
发布时间 : 2022-12-15 12:24:16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北山第136号转轮经藏窟是北山佛湾规模最大,技艺最为精湛的一窟造像,是我国宋代石窟的精华和代表,被人们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作品主要由河南颖川人胥安以及地方官员、百姓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开凿,他们的目的是为表达佛佑众生、国家昌盛、人寿增福等愿望。

该窟为平顶长方形大窟,窟室中屹立转轮经藏,是佛教法器,功能是替代诵经。

转轮经藏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柱基为须弥山,基座上方为八面形露盘,中部为八条镂空圆雕石柱,上部为八面实心露盘,其上雕刻天宫楼阁,舍利宝塔等。转轮经藏是佛法的象征,同时又起到了支撑、采光、装饰的作用,并与窟内造像相互辉映,烘托出一种神圣静谧的宗教氛围。

全窟造像布局对称,正壁中央释迦佛趺坐于莲台上,左右侍立迦叶和阿难,文殊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左壁自内而外为文殊菩萨、持印观音、如意珠观音,右壁自内而外为普贤菩萨、不空羂索观音(因手托日、月,俗称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窟门两侧各刻有一力士。

窟内造像因其身份不同而性格各异,在佛门中,以辩才著称,象征智慧的文殊,头戴卷草花冠,脸方嘴薄,左手握经函,右手胸前结印,结跏趺坐于青狮背驮的莲台上,其形象博学而自信,体现出学者般的翩翩风度。

以礼德著称的普贤菩萨坐于温顺大象的莲坐上,她头戴方形花冠,脸庞秀丽,身躯玲珑,长脖窄肩,左手抚膝、右手持如意,低眉沉思,呈现出一种似笑非笑的微妙神态,给人以娴静端庄、温柔秀雅之感,具有古代东方女性的典型特征,当代美学家王朝文先生赞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日月观音面庞丰圆、眉间有白毫,肌肤光洁、秀眉凤眼。此龛造像虽是宋代作品,但面庞丰满似有弹性,还保留了唐代秀骨丰肌之美。

持印观音头戴“品"字形花冠,眉如柳叶,神态沉着稳健,柔里带刚,俊逸超然。

如意珠观音脸型椭圆,双手腹前捧一如意珠,珠体向上绕三圈飘至窟左上角,衣裙饰有花卉、珠串坠饰等图案,赤足站立莲台,垂目微笑,面带慈祥,神态悠闲。

数珠手观音左手握右腕,右手持数珠,脸庞椭圆,面容娴静,嘴角上翘带笑,面部肌肤晶莹细腻,好似吹弹可破,显得圣洁高雅。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上自皇帝下到各级官吏和地方士绅,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级或阶层。绘画艺术上,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追求是基本符合这个阶级在“太平盛世”中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

北山136号窟就处于宋代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这些造像神态追求一种自然、平淡的风格,体现了情感收敛、含蓄淡泊、超凡绝尘、宁静的思想境界,无不体现出宋人追求优雅、精致生活的艺术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