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乡舞.乡愁】活灵活现,异彩纷呈——万古鲤鱼灯舞
【乡舞.乡愁】活灵活现,异彩纷呈——万古鲤鱼灯舞
发布时间 : 2021-11-22 14:16:46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万古鲤鱼灯舞是汉族的民间舞蹈,也是重庆市大足区极具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标签。鲤鱼灯舞历史悠长,它起源于唐末,历经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时期,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由挂灯至提着玩耍,演变为表演。 

鲤鱼灯是由“泥鳅吃汤圆”逐渐改进而来的,既有龙灯的身影,亦有狮灯的诡谲。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抒情舞蹈的鲤鱼灯舞,又被称为“五鲤跳龙门”。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各地民众为了庆祝这一盛事,自制了一套由儿童来扮演“鲤鱼”的舞蹈。表演时,五鲤中的其中一尾青色鲤鱼带领四尾红色雌鲤在人群中来回舞动,热闹非凡。这便是鲤鱼灯舞最早的雏形。

在解放前,万古地区的群众就用竹子、绵纸制作各种不同形态的动物,逢年过节在街上耍弄,以祈求福瑞安康,风调雨顺。作为汉族民俗文化的载体,当地人团年席上必得布鱼,以示"年年有余";年末岁尾玩鱼,寄情于来年好运,寓意"鲤鱼跳龙门"。1956年,正值壮年的民间艺术家周树人和其他几个灯舞爱好者制作出了第一条能够灵活舞动的鲤鱼,1957年精美的鲤鱼灯舞表演艺术来到北京参加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进入怀仁堂向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受到朱德同志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98年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万古镇为“鲤鱼灯舞特色文化之乡”。2009年大足“万古鲤鱼灯舞”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古鲤鱼灯舞在每个动作,每个情节,每个造型上无不清楚明白,动作表现既优美酣畅,又轻盈快捷;既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又映照出鲜明的人文特色。鲤鱼灯别具特色,动态柔美,活泼轻快,时而升浮,时而沉降,时而停滞,时而远逝,要求把道具(鱼)舞活。艺人们认为在舞玩鲤鱼时必须“心中有鲤鱼,眼中有鲤鱼,手中有鲤鱼”,心中要想象活鱼的形象,眼睛要审视道具和配合演出的人的动态,通过双手腕部轻、重、缓、急的转动使之活灵活现。舞蹈韵律慢而不断,快而不僵,圆滑流畅,一气呵成,鲤鱼形象伶俐可爱。

鲤鱼灯原来动作比较简单,一般在游行中玩舞。大足县民间艺人周树人在长期细致地观察鲤鱼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吸收川剧的一些表现手法,丰富和发展鲤鱼灯的玩舞技巧和动作,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形成现在的《鲤鱼抢宝》、《鲤鱼跃龙门》等玩法。《鲤鱼抢宝》由两条“鲤鱼”和一个鱼宝,共五人表演。现在发展到八条、十条、十二条,甚至四十条鲤鱼共抢一个鱼宝,气势磅礴,热闹非凡。

【大足万古鲤鱼灯舞传承人】

大足“万古鲤鱼灯舞”于2009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周克强、何定模、孙中霞。

何定模   汉族,1957年出生,重庆大足区万古镇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古鲤鱼灯舞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受父辈影响学习万古鲤鱼灯舞的扎制、彩绘、表演。并改进鱼头、鱼尾的扎制方法,创造了何氏鲤鱼灯舞,使鲤鱼灯舞的舞台表现多元化。组织编写了《万古鲤鱼灯舞教程》、《探索万古鲤鱼灯舞》、《万古鲤鱼灯舞的彩扎工艺和表演技巧》等书籍。

周克强  汉族,1953年生,重庆大足区人,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古鲤鱼灯舞代表性传承人。掌握鲤鱼灯舞的制扎、彩绘、玩耍等各项技术要领,并不断创新。参演了重庆市“三灯会”汇演、重庆市迎香港回归庆典演出活动、重庆市文化展演周、三峡文化艺术节、重庆市民间舞大赛、大足石刻艺术节等活动,广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