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回望:大足石刻发现之旅(1818—1945年)
回望:大足石刻发现之旅(1818—1945年)
发布时间 : 2021-11-22 14:03:24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随着一段段史料不断地被发现,历史前行的轨迹,慢慢地变得清晰起来,大足石刻的发现历程,也是如此。

  南宋之后,昔日在大足一地大规模的石刻造像之声,渐渐平息下来。大足石刻这座田野之中的艺术圣殿,悄然矗立在崖壁之上,少有外界学者关注。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张澍来任大足知县之际,政务之余,两次漫游宝顶,多次登临南、北二山,编辑成《大足金石录》一书(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该书的一些资料,迄今仍对大足石刻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其对大足石刻的注重,后来他被称为首位关注大足石刻研究的学者。

  1935年3月1日发行的《东方杂志》刊登有“四川大足之古代石刻”,署名“刘蕴华摄”,为迄今所见大足石刻最早的历史照片。

  1940年1月,以梁思成、刘敦桢等为代表的营造学社在川康地区进行古建筑调查时,途经潼南,听闻大足有摩崖造像,决定绕道大足进行调查。营造学社在大足约5天时间,对北山、宝顶山作了调查。

  现场的调查使他们感到不虚此行。北山晚唐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为省内此类题材之最巨者”;宋代的转轮经藏窟(第136号)乃“石窟中别开生面之作品”;宝顶山释迦牟尼涅槃图(卧佛)“真容伟巨,殆为国内首选”。

  此次调查成果给学社成员极深的印象,1947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在六十多位研究远东文化的专家学者面前,做了关于大足石刻的一场讲演。研讨会结束时,梁思成先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此次调查,其后少有外界知晓。近年来因资料的不断披露,逐渐受到各界关注。

  1945年,由大足当地学者陈习删主纂的《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一书,送往当时西迁至重庆北碚的中国学典馆印刷,时为馆长的杨家骆极为重视其中的石刻史料记载。当年4月,便邀集马衡、顾颉刚、何遂、傅振伦等15位著名的专家学者,组建成“大足石刻考察团”实地来大足考察。

  此次考察历时7天,对北山、宝顶山石刻“编制其窟号,测量其部位,摩绘其像饰,鉴定其时代,考论其价值,以为“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可以说“实与发现敦煌相伯仲”。

“大足石刻”一名,首因考察团使用而延续至今。考察期间,当时《大公报》、《中央日报》等跟踪报道考察情况,杨家骆、马衡、傅振伦、朱锦江等都撰写文章,后大多收入《民国重修大足县志》卷首。

  此次考察之后,大足石刻逐渐为国人知晓。

  新中国成立后,大足石刻得到了更好的保护管理。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大足石刻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