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板凳龙”于2014年被收入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是唐明义。2014年唐明义被评为重庆市云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阳板凳龙代表性传承人。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是元宵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江浙地区,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由“舞龙求雨”的民间活动演变而来。
高阳板凳龙是高阳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原是祭祀舞蹈,根据民间舞龙演变而来,后来演变成为一种具有高阳地方特色的优美舞蹈形式。高阳板凳龙在长时间的传演中,形成了村落文化需求的习俗性、家庭成员文化的单一性、简便易学的可操作性、任意表现的恣意性、广泛参与的大众性等特征。
高阳板凳龙的演出主要是以舞蹈的形式讲述龙来降雨的故事,共由三十八人联合起舞,共六条龙,分为六组,每三人为一组一条龙,一人舞龙宝,九人舞绸带,十人奏乐。
服装以黄色着装为主,意表金龙狂舞。
“板凳龙”有多种式样的耍法,其中耍得较多的有两种:
一种是“独凳龙”。一条家用普通花条板凳饰以彩龙,可由二人至三人舞。一人玩时,两手分别执前后腿。二人玩时,一人执前两腿,另一人执后两腿。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
另一种是“多凳龙”。在一些地方又称"长板龙",组成人数不定,但至少有9人。每人各举一凳。前一人为龙头,后一人为龙尾,其余为龙身。
现在“高阳板凳龙”舞龙队由38人组成,其中,10人奏乐,9人舞绸带,1人舞龙宝,18人联合起舞。舞龙者分为六组,每三人为一组舞一条龙,伴奏音乐为民间吹打乐,由川剧串枝莲结合本地秧歌变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