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揭秘大足石刻千年经幢
揭秘大足石刻千年经幢
发布时间 : 2022-04-23 15:25:59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在气势宏伟的大足石刻博物馆展厅外的广场上,竖立着两座高达19.6米的经幢,整体呈八棱柱状,与博物馆主体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又自成一体(图1)。

在大足石刻众多的造像题材中,佛、菩萨、罗汉等皆为大家所熟悉,而经幢却鲜为人知。

经幢,最早是源于古代的旌幡。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

在唐代,有一部至少被翻译过八次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中宣扬了陀罗尼的神力,如“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并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坡中,经幢影子能映在身上,或灰尘飘落在人身上,所受罪业皆消除。”受此影响,佛教信众在寺院、交通要道、墓葬等地方大量建造经幢,多呈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圆雕石柱,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在经幢上面,一般刻有佛教密宗的咒语或经文、佛像等题材。

经幢在北方多位于寺院之中,基本上为圆雕的形式。传到巴蜀地区之后,大多雕刻在坚硬的崖壁上,如在广元、安岳等地。大足石刻中的经幢也基本上如此,出现的时间多为北宋和五代,它们大多遗存在北山石刻中,如北山佛湾第250、260、269、271、281、279龛等7个龛内有此雕刻,时代均为五代,形制基本相同。

其中第279号在通高1米多的崖壁上,幢体有七重檐,呈八面柱形,雕刻有龙、宝珠、双层仰莲、佛像、力士等诸多题材,层次分明,刻工精细,在柱体上刻有楷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经文。

大足石刻博物馆展厅内,有一件经幢的幢身,它出土于大足万古镇大钟寺遗址。据上面的文字记载,这件经幢是宋代一位姓王的女子和他的儿子发心建造,希望消除丈夫生前的一切罪孽。该经幢上出现有两个北宋时期的年号,一个是“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铭文这样记述道“以皇祐四年十一月十日竖立,王氏男罗亨、罗泰新妇王氏……,镌作文昌,男惟简、惟一”。从此处来看,这一年,这件陀罗尼经幢已经雕刻完工,并竖立。另一个时间是“北宋嘉佑四年”(1059年),铭文叙述道“佛顶尊胜陀罗尼,僧令儒书,时以己亥岁嘉佑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表庆”,由此推断,在这一年,可能因为信众的需求,再次于寺院内举行了有关的仪式,并将仪式的一些情况,记载在这件经幢之上。

大足石刻博物馆展厅内大钟寺经幢,这件经幢的珍贵,不但表明了经幢在北宋时期大足一带的流行,还在于保存有大足石刻最早的工匠题名。从前面的文字可以知道,雕凿这件经幢的匠师,是文昌,以及他的儿子文惟简、文惟一。

在大足石刻博物馆内,有一张关于大足石刻文氏工匠的世袭表,在这张表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在宋代时期,文家一共有六代在大足一地开龛造像,这其中,文昌名列第一代,在他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文氏家族的匠师,和其它工匠们一道,在大足险峻的崖壁上精心雕凿,促使了两宋时期大足石刻臻于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