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观音,即为观水中之月的观音,为佛教三十三观音之一,常为寺院和佛教信徒供奉的观音菩萨之一。
水月观音的造像是依据佛教《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参的故事演变而来。
经中说,善财童子得文殊菩萨指点,历尽千辛万苦,先后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以一片至诚之心不辞辛苦,勤奋学习,获得各种解脱之道,经五十三位善知识指点得道。
而善财所参拜的第二十七位善知识便是观世音菩萨,当他来到南印海上的补怛洛迦山时,亦为光明山,见到的是山泉流水,树木蓊郁,草香柔软,无量菩萨围绕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结跏趺坐于金刚宝石上,对其宣说大慈悲法。善财童子见状,欢喜踊跃,合掌而观。艺术家们即以此为素材,创作了水月观音图像。
水月观音像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首创,之后一直有人画、塑、雕、临摹。
大足石刻水月观音造像有二十二个龛窟,从唐代至明清,皆有出现,主要集中在宋代时期北山佛湾和多宝塔,有十四个龛窟,其中以北山佛湾第113号龛造像最为著名,最有个性特色。
该龛造像的顶部为穹拱形,龛外门楣刻水波纹装饰,表示“观音坐水旁,静观水中月”。龛正壁刻水月观音,左右壁两侧刻供养人像、座台左侧刻一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
正壁主像身后饰圆形背光和山峦,水月观音头戴化佛冠,额头两侧各刻画一道毫光,分别向上绕圈后飘至龛外,观音耳饰圆环,璎珞蔽体,肩披帛巾,袒胸露臂,长发披肩,下着长裙,手腕戴镯,左手撑座台,右手放膝轻拈飘带,左脚踏于座台莲花上,右脚屈膝脚踏座台上,呈游戏座于金刚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的根源在灵魂,统一的内在精神意蕴不仅表现于外在形象整体,而且也表现于其中各个部分,艺术仿佛把形象整体和各部分都化成眼睛,显出心灵的自由与无限。这才是理想的个性”。
在这里,雕塑大师不仅注重于艺术的外在表现力,更多是通过观音造像的面容、姿势、衣饰佩物、环境装饰等烘托出艺术作品个性特色,予以人的自由的心灵和丰富的灵魂。
此龛作品打破了早期观音菩萨正襟危座的造像仪轨,使得佛教这一有严格规范的艺术作品有所创新和变化,体现出观音潇洒飘逸的的个性特色。观音造型俊美,秀丽雅致而又不失人间情趣,难怪被世人冠以“风流观音”的雅称。
此龛造像虚实相济,意境悠远,生动传神,不失为水月观音造像中的艺术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