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文学家,因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被后世誉为诗圣。安史之乱前,杜甫的生活是闲适安逸的,他白马轻裘,四处游历。安史之乱后,杜甫陷入颠沛流离的状态。
乾元二年(759年)12月,杜甫几经辗转,终于经由艰险异常的蜀道来到了成都,从此至大历三年(768)年正月出峡,杜甫流寓巴蜀长达8年,辗转多地。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此时的杜甫生活安定下来,创作了很多山水田园诗。如这首《堂成》即为草堂刚落成时所作: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颔联、颈联写草堂翠竹掩映、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尾联抒发自己闲适淡泊的心境。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把诗人历尽战乱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气。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入朝,徐知道占据成都作乱。秋末,杜甫流寓梓州、阆州一年零九个月,广德二年(764)三月,严武复镇蜀,杜甫返回成都。同年六月经严武推荐,杜甫被任命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可以想见,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大志的杜甫内心该有多么激动,于是一连写了三首绝句,以下这首最为著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曾经评价杜诗:“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江水、雪山,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画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出语雄健。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每句诗都是一幅画,又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永泰元年(765)4月,严武突发重病去世,杜甫在成都彻底失去了凭靠,5月,杜甫携家小乘船东下,离开成都。临行前,杜甫写下这首诗告别草堂。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筑草堂开始,中间又在梓州、阆州避乱,杜甫在草堂停留的时间不满四年。但是,杜甫草堂因这个伟大的诗人而不朽,成为当之无愧的成都文化名片之一,受到后世的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