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辩论为什么应该被纳入中国文化传统?
辩论为什么应该被纳入中国文化传统?
发布时间 : 2023-03-16 12:45:14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说到传统文化,我们自然会津津乐道于先秦的百家争鸣。可是,我们一般只是将注意到“百家”,而不太关注“争鸣”,争鸣也就是辩论。事实上,没有争鸣,就没有百家,在这个意义上,百家是通过争鸣“争”出来的。

这个“争鸣”并没有完全消逝,而是一直延续下来。

1.西汉盐铁之议(公元前81年),又称盐铁会议。辩题是:盐铁政府专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为以桑弘羊为首,反方以霍光为首,参与者有政府官员、民间人士。当然辩论的话题还延伸到经济政策、对外政策、治国理念、义利之分等,历时长达五个多月。参与人员之广泛、讨论的自由度之高,是汉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

2.南北朝南朝齐梁时期有两场有关佛教的辩论,第一场(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辩题是“是否有因果报应”,正方是佛教信徒竟陵王萧子良,反方是无神论者范缜,结果反方范缜占上风。过后范缜写了《神灭论》,一时轰动。引出了第二场辩论,对方为名士佛教徒王琰,范缜大获全胜。当时佛教兴盛,信众从权贵到平民,他敢于坚持独立思想,难能可贵。

3.北宋一场举世闻名的政策辩论,王安石重在开源,司马光重在节流,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唇枪舌剑起来。他们两人很有意思,政治上是死对头,生活中是挚友。想必我们都读过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展示了王安石尊重对手的论辩风度,时至今日,当年辩论的内容也许不会记住,他们的辩论风度成为了千古美谈。

4.南宋时期有一场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双方辩手均为鸿儒,朱熹和陆九渊。一为理学大师,一为心学巨擘。刚开始二人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随着交锋激烈,双方争执不下,不久情绪占了上风,互相嘲讽,最后各自怀揣一腔怨恨而去。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从此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学术派别,“鹅湖之会”也因此被后人比喻为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纯学术的辩论会。

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辩论就多了,影响最大的有四次:

第一次是19世纪末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辩论。

第二次是1905—1907年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辩论。

第三次是1915—1917年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辩论。

第四次是1919年问题与主义的辩论。

这四次辩论,标志着中国开始打开国门,融入世界体系,迈入近现代社会。

到了今天,辩论就更多了,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的当数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可以认为是一场全国性大辩论。总辩题就是:实践应不应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这场大辩论,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回归到常识上来,为其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思想基础。

由此可见,辩论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消失,我们应该把辩论纳入中国传统文化,增加传统文化的思辩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