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项目研究的目的
我国的研发支出在2009年占到全球的12%,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支出国;我国的GDP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国家的复兴仍然面临着明显的发展瓶颈,一是我们的发展模式仍然处于资源消耗型阶段,国民经济的高增长与低质量、低效率并存;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强权国家正不断加强对我国的围堵,不断限制先进技术流向我国。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在2020年左右建成创新型大国,在2050年左右建成创新型强国。不论是创新型大国还是创新型强国的建设,所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都是如何从根本上实现自主创新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全面激发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完成由模仿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跃迁。
2.项目研究的意义
⑴ 开展本课题,是国家把握战略机遇、迎接严峻挑战的需要。当前,面对“C形包围圈”、“中等收入陷阱”和资源环境压力等多重挑战,我国正被推向社会变革的十字路口。在此关键时期,我们唯有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尽快地由模仿阶段跨入自主创新阶段,才能够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所面临的诸多困局。
⑵ 开展本课题,有助于推进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转型。过去,我们也曾努力推动国家的自主创新转型,但限于对创新跃迁内在机制、诱发模式与路径手段的认识与了解不够,收效始终不尽人意。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和破解上述问题,进而推进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转型的进程。
⑶ 开展本课题,有助于改进和丰富创新转型理论体系。本课题对创新跃迁条件判断、创新跃迁动力学建模、创新诱发过程动态模拟、创新转型切入路径选择、创新制度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都将是对创新转型理论体系的有益改进与丰富完善。
(二)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1.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书基于“他国经验归纳→制约因素剖析→阈值条件判断→激发机理分析→切入路径选择→制度环境建设”的逻辑思路,系统探讨了如何推进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的世纪难题。全书分为七章,成果内容分述于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是提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跃迁问题,阐释当前力推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勾绘从自主创新到万众创新的未来发展图景,并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简要的评述。
第二章“他山:邻国创新转型的经验借鉴”,通过考察日本、韩国等东亚邻国的创新转型经验,得到企业自主创新跃迁的重要启示。一是国家的创新转型必须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本,并将技术进步水平提升至足够的高度;二是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是快速积累人力资本和促进技术进步的有效手段;三是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的龙头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转型具有重要的拉动效应。
第三章“羁绊: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通过解剖全球创新指数、分析《增广贤文》以及开展创新文化问卷调查,查找出制约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关键因素。一是从全球横向比较看,我国的创新制度环境存在缺陷,国民创意明显不足,人力资本开发不充分;二是从历史纵向传承看,我国的国民创新精神长期被抑制,具体表现为冒险精神缺失、不主张探索和尝试、不喜欢冒风险、不提倡求新求变、不敢怀疑、压抑个性、身份等级观念强烈、忽视个体权利等;三是从创新文化现状表现看,我国的社会创新氛围和个体创新精神都存在明显缺陷,社会缺乏足够的平等、包容与诚信氛围,个体缺乏强烈的冒险、求变与自主精神。
第四章“曙光: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阈值条件”,从宏观技术经济条件、人力资本条件、生产技术前沿距离、专利实施许可趋势等方面,论证我国企业已经进入到向自主创新跃迁的临界状态。一是从宏观技术经济条件看,参照韩国1990年创新转型临界点,认为我国的主要城市已经基本具备创新跃迁的宏观技术经济条件;二是从人力资本条件看,我国已经超过韩国1996年基本实现创新转型时的人力资本水平;三是从生产技术前沿看,我国与世界生产技术前沿的距离一直在大幅度地缩小,并大致可以在2018年达到韩国目前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四是从专利实施许可趋势看,我国在2008年出现了明显的飞跃,成功实现了从低层次许可向中层次许可、从创新式模仿向模仿式创新的提升。
第五章“破茧: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分析”,主要是分析创新跃迁的内在机理,构思激发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有效机制,诱发我国企业的创新跃迁。一是借助于量子力学的观点,对创新跃迁过程进行理论模拟,演示运用不同的外界刺激因素及其组合来获得最佳的创新跃迁效果;二是借用风暴生成原理,构建企业知识生成的“风暴眼”模型,模拟企业吸收外部知识并在内部进行知识转化循环,从而实现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三是从收益激励和风险保障的视角,构建企业创新跃迁的政策激发模型,运用政策工具激发企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发展模式;四是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基于专利实施许可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发现我国的创新能力分别在2007年、2009年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并进入到一个更高的上升通道和更宽广的战略平台。
第六章“寻路: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切入路径分析”,从创新地理学、产业创新能力差异、产业关联度等视角,勾绘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行动路线。一是通过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结构,并参考地理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将我国划分为以北京为首的环渤海创新区、以上海为首的长江流域创新区、以深圳为首的东南沿海创新区;二是对我国主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和分类,优选出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作为实施创新跃迁的首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作为实施创新跃迁的次选产业;三是对我国主要产业进行产业关联度测算,优选出产业关联度最强的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作为创新跃迁的首选产业,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作为创新跃迁的次选产业;四是基于电学部专利授权数据,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创新强度演进过程,印证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在2003年、2008年发生了两次较大幅度的提升。
第七章“重构: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制度环境建设”,基于文化先行、硬条件与软制度相结合的理念,从创新文化体系锻造、创意训练平台构建、知识资产会计核算、科技研发项目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系统探讨了创新制度环境的重构问题。一是将创新文化按照核心范畴-主范畴-副范畴三级展开,形成由个体创新精神、团队创新精神和社会创新氛围三大维度构成的创新文化框架体系;二是针对我国原始创意不足,提出构建专业化的大众创意训练平台,将经典与现代创新方法融合嵌入到创意训练平台,大规模地激发大众创意和孵化优秀创意;三是从过程和结果双视角,定义知识资产的概念,提出知识资产的计量方法,构建知识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系,将传统工业会计的实物计量范畴提升为面向知识经济的软计量范畴;四是针对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痼疾,提出构建科技研发项目市场化运营的构想,包括科技研发项目的资产化管理、资本化评估、证券化交易以及产业化融资,藉此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2.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⑴ 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总体上是鼓励模仿的,企业很难自动迈向自主创新。尤其是在创新制度环境、国民创意活力、人力资本开发、个体创新精神、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我国均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与明显的不足。
⑵ 企业由模仿到自主创新,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必须通过一场突变性质的状态跃迁才能完成。我们所能做且必须做的,就是化消极因素为前进动力,战胜自我,实现超越,向世界呈现一个自立自强、平等包容、诚实守信、个性鲜明、不畏险阻、不受桎梏、大胆求变的伟大民族。
⑶ 邻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完成创新转型,首先必须大幅度加大对教育和研发的投入力度,由此实现快速地积累人力资本和促进技术进步;其次要大力培育创新的主体——技术引领型企业,将企业置于不进则退的巨大风险之中,强化企业的危机构建意识、独立创新意识和海外发展意识,藉此获得国民经济的长期创新动力。
⑷ 企业要实现向自主创新的状态跃迁,一要达到一定的状态阈值临界条件,二要激发因子的适度刺激,三要合理选择创新切入路径,四要制度环境的激励与支撑。
⑸ 从宏观技术经济条件层面可以判定,我国的创新能力已经发生了整体性抬升,国家已经进入到向自主创新跃迁的临界状态。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好这一战略机遇,及时地调整发展模式,顺势完成向自主创新的全面跃迁。
⑹ 创新跃迁在本质上是系统的一种状态受激跃迁过程。要想实现国家由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型,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诱发,一是通过特定的创新训练模式来激发人脑的创新潜力,让国民成为高度的创新敏感体;二是通过足够的利益机制来引诱人们大胆地投入到创新活动,让国民大众争先涌入到创新大军行列;三是通过有效的政策杠杆全面调动社会资源主动支持创新的积极性,为国民大众构筑一个易于创新、便于创新的社会大环境。
⑺ 作为一个大国,创新跃迁应当遵循一定的路径。首先,在地理路径上可以选择由北京带动环渤海创新带,由上海带动长江流域创新带,由深圳带动东南沿海创新带,由成渝西三角体带动丝绸之路创新带;其次,在产业路径上可以选择以电子、交通运输及通用设备制造等作为自主创新的第一梯队,以石化、能源等作为自主创新的第二梯队,以仪器仪表制造等作为自主创新的第三梯队。
⑻ 创新制度环境建设要软、硬结合,建议从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创意训练平台构建、知识资产会计核算、科技研发项目市场化运营等方面,整体重构企业创新跃迁的制度环境。
⑼ 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是一项虽有挑战但机遇难得、虽有风险但可以努力达成的伟大事业。只要我们在战略上树立坚定的信心,虚心学习和借鉴邻国创新转型的经验,果断地抓住历史赋予的战略机遇,充分借助于科学的工具手段,整体重构创新跃迁的制度环境,就一定能够摆脱各种因素的羁绊与束缚,沿着正确的路径快速实现向自主创新的状态跳跃。
(三) 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学术价值
创新转型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世纪难题。本课题对自主创新的跃迁条件、诱发机制、切入路径及制度环境建设的多角度研究,是对创新转型理论体系的有益改进与系统完善。课题研究成果将丰富创新转型的理论体系,并推动该领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应用价值
在我国向自主创新跃迁的关键时期,本课题及时地探讨了创新跃迁转型的内在机制,阐释了有效诱发创新跃迁转型的模式、手段与路径。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推进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转型,并进而加速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转型的进程。
3.社会影响和效益
课题组共发表研究论文25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8篇。研究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摘1次,被他人引用13次,被EI检索1次。
项目负责人:重庆邮电大学高锡荣教授;项目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与切入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2BGL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