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巴”的起源
“巴”的起源
发布时间 : 2023-04-20 12:24:49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我们通常将四川与重庆称之为巴蜀,把四川盆地从古至今的文化称之为“巴蜀文化”。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会称之为“巴”,“巴”是如何成为重庆的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我们今天简单聊一聊“巴”的起源。

作为地域指称,“巴”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出现,譬如《山海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西南有巴国,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讲在西南有巴国,华夏始祖伏羲生了咸鸟,咸鸟后来又生了乘厘,乘厘的儿子就是后照,后照就是巴人的祖先。这个记载有什么意义呢,它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山海经》成书之时就有“巴国”及巴人这样的部族存在。第二,巴人是华夏正统的后裔,虽然咸鸟只是伏羲所生的九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但他的后辈仍然在华夏的谱系之中。当然,《山海经》这部书中有很多神话的色彩,它是否可信仍然值得探讨。不过除《山海经》外,秦汉的典籍中还有不少关于巴的记载,这大致都可以确信我们自古就以“巴”而闻名。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被称之为“巴”。然而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叫“巴”呢?关于“巴”名称的起源,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大概有十几种不同的说法。主要的有水名说、山名说、地形说,植物说、动物说等。我在这里略举几例,比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巴,食象蛇也”,“巴”就是可以吞象的大蟒蛇。《山海经》中也有伏羲、女娲等人首蛇身的传说,这可能与古时巴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图腾信仰相关。谯周在《三巴记》中将“巴”解释为流水之状,他说:“阆、白二水合流,... ...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也有学者称“巴”就是“坝”,巴地多大山,山间多小平地,因此习称“坝坝”,所以用“巴”音来指称巴人。无论那种说法,都与重庆地域的特征相关联,反映出重庆自古以来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性格。

巴人尚勇,民风敦厚,在早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典籍即记载说,在牧野大战中,巴人冲锋陷阵,歌舞以凌殷人,战功赫赫。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共分封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因而又叫着巴子国,简称巴国。巴国最早在阆中,后定都江州。古之江州,即今之重庆。巴国土地辽阔,疆域广大。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对应今天的区域,我们大致可以推算一下,巴国的领地东至奉节;西至宜宾;北接汉中,南边到黔江酉阳一带,应该说是占有了很大的一块面积。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在巴地设立巴郡,蜀地设立蜀郡。秦设巴郡,郡治也在江州,下设十二县,所以我们习惯称之为“巴郡十二县”。初时的巴郡,与昔日巴国面积大致相同。后来,秦又陆续置汉中郡、黔中郡,巴郡之地也渐次被分割掉了。汉初,巴人仍然以歌舞凌敌,又帮助汉高祖争夺天下。到东汉时,刘璋领益州牧,又将巴郡一分为三,依次名为巴郡、巴西郡、巴东郡,所以又有了“三巴”之称。东汉以后,直到隋初,重庆一带均称之为“巴”。直至隋初废郡改州,改巴郡为渝州,人们才逐渐用“渝”代替“巴”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