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科普
《庄子·人间世》的人生智慧
谭玉龙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
发布时间 : 2023-05-26 09:22:38
访问量 : 1298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白居易《斋戒》一诗云:“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但是,战国时期的庄子认为,人不应只重视祭祀之前的斋戒,因为这是一种外在的斋戒,人还应该重视对内心的斋戒,即“心斋”。那“心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它在人生境界的提升方面有什么作用呢?

“心斋”是《庄子·人间世》中的重要范畴。《人间世》是《庄子》内篇的第四篇,庄子在其中假借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之间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庄子·人间世》开篇,颜回告诉孔子,卫国的国君年壮气盛,行为专断,不恤人民,草菅人命,所以想去卫国感化他。孔子却反对他这样做,他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意思是,古代超凡脱俗、顺应自然的“至人”都要先充实自己,然后才会去扶助别人,而你自己现在都还立不稳,怎么能去纠正暴人的行为呢?你去了只怕会遭来杀身之祸。当然,孔子还是让颜回继续讲了讲他到底要怎么做。颜回说:“端而虚,勉而一”;“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庄子·人间世》)。即外貌端庄而内心谦虚,勉力行事而意志专一,内心诚直而外表恭敬,引用成说上比古人。孔子认为,这样是无法感化卫国国君的,顶多让你自己免遭祸害。

“心斋”是《庄子·人间世》中的重要范畴。《人间世》是《庄子》内篇的第四篇,庄子在其中假借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之间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庄子·人间世》开篇,颜回告诉孔子,卫国的国君年壮气盛,行为专断,不恤人民,草菅人命,所以想去卫国感化他。孔子却反对他这样做,他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意思是,古代超凡脱俗、顺应自然的“至人”都要先充实自己,然后才会去扶助别人,而你自己现在都还立不稳,怎么能去纠正暴人的行为呢?你去了只怕会遭来杀身之祸。当然,孔子还是让颜回继续讲了讲他到底要怎么做。颜回说:“端而虚,勉而一”;“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庄子·人间世》)。即外貌端庄而内心谦虚,勉力行事而意志专一,内心诚直而外表恭敬,引用成说上比古人。孔子认为,这样是无法感化卫国国君的,顶多让你自己免遭祸害。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先生教教我。孔子告诉他,你应该首先做到“斋”。颜回说,我的家境贫困,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饮酒和吃荤了,这样应该算是斋戒吧?孔子说,你这是“祭祀之斋”而非“心斋”。孔子要求颜回首先要做到的斋戒是“心斋”。那什么是“心斋”呢?孔子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耳”的作用仅在于聆听外物,“心”的作用在于感应外物,但清代王夫之曰“心之有是非而争人以名”(《庄子解》)。所以,庄子倡导人们不要用耳去聆听,也不要用是非之心、名利之心去感应,而要用“气”去映照外物。“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说明,“气”就是能够容纳万物的空明心境或心胸。当一个人戒除了内心的欲望得失、利害计较,那他的心就成为容纳万有的空明虚静之心,故曰“虚者,心斋也”。

孔子倡导的“心斋”其实就是“斋”心,即对内心的欲望、功利进行斋戒,从而使是非名利之心走向虚静空明之心。孔子进一步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人间世》)“虚室”就是戒除了欲望、功利的虚空的心室,这样的虚空之心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吉祥美善的事情也会因虚静之心而到来。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对内心进行斋戒,养成了虚静空明的心胸,所谓的鬼神会来依附他,万物也会受到他的感化,更不用提像卫国国君那样的普通人了。

庄子借孔子之口而倡导的“心斋”其实是一种修养自身的工夫,通过这种斋戒内心的工夫而使人顺应自然,不为功名利禄所拖累,而达到悠游自得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