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作为五大建设任务之首,要求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引导群众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健康促进指的是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协调社会各个相关部门以及家庭、社区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战略。
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延伸,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主导作用;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健康教育,就无法实现健康促进的目标。
1986年,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健康促进宣言》明确了健康促进的概念,并提出倡导、赋权和协调的3大策略,以及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5项优先行动领域。健康促进,以社会学和行为学研究为基础,关注个体因素、行为因素、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等对健康的影响,形成一套涉及不同层面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是解决健康问题的综合策略。
在个体水平上,重点对知识、信念、态度、风险感知、行为规范、动机、社会支持等因素进行干预,促进个体形成健康行为,也就是健康教育。代表理论包括知信行理论、健康信念模式、行为阶段改变理论等;在社区水平上,关注中观社会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通过提升社区能力、加强社区规范、整合社区资源等方式,创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代表理论包括社会网络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社区组织理论等; 在宏观领域上,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协调各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公共政策制定,也就是“健康治理”的概念,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动员”的工作模式为代表,并发展形成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城市创建、健康素养促进等具体策略。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健康促进是调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不仅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些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核心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追求的是“知-信-行”的统一,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健康需要教育,健康更需要全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