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科普
草堂春常在:诗圣的草堂情怀
龙伟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发布时间 : 2023-06-08 15:20:20
访问量 : 1018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如果说李冰建筑都江堰为四川奠定了“天府之国”的物质基础,那么我想说,诗圣浣花溪结庐的草堂,就赋予成都文化上的灵性。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浣花溪畔,百花潭旁,即是杜甫寓居成都时的处所。从天宝五年起,杜甫在长安困居十年之久,科举不成在长安不断向权贵投诗,也曾向玄宗进赋,但却一直潦倒失意,他在《进三大礼赋表》中写到自己“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穷困景况。安史之乱后,杜甫出逃长安奔赴肃宗,被授为左拾遗,但刚上任就因为房琯上疏而仕途再次陷入困境。不久后即辞官,辗转流离来到成都。

在友朋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修筑草堂,造屋的资金由杜甫表弟王司马资助,高适和严武二位好友则负担了杜甫一家大部分的生活开销。草堂建成之时,杜甫在《卜居》里写道:“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还有一首《堂成》,诗中写到“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qi)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虽然只是一座茅草屋,但是历经了沉浮和战乱,此时的安定与轻松的心情从这些首诗中可见一斑。

成都是闲适的,浪漫的,动人的,亲切的。杜甫经常拄着一个藤杖,走到浣花溪畔,看出水的红莲,逐浪的白鸥。这些动人的画面和唯美的意境都被诗人逐一入诗。很难想象,仅是漫步于锦江之畔,观花赏花,杜甫就写了七首《江畔独步寻花》。其中有“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也有“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更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清初诗词理论家王阮亭评价: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刘须溪赞叹说:每诵数过,可歌可舞,能使老人复少。可见其中的魅力。

成都也是明快可人的,在那个晴朗的春日,面对勃勃生机,诗人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许还是那个春天,诗人还写下了有名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是何等的愉悦、温暖。在成都草堂定居的几年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悠然而自得,其乐融融,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草堂的建成,让多年漂泊的杜甫有了暂时安居之处,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和闲适的生活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近四年的成都寓居生活,杜甫创作了240多首诗文,有《狂夫》《江村》《为农》《有客》《独酌》《江畔独步寻花》等流传后世的诗句。被严武称之为“锦里野亭”(《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的草堂给予了杜甫内心的安宁,认为自己“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漫成二首》其一),虽然仍旧心怀抱负,也不免有了“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的感慨。

身逢乱世,杜甫一生诗风沉郁顿挫,唯有在成都,其诗风反倒有了田园的色彩。正是成都这座城市包容、安适的性格、醇厚的风俗人情的滋养,给诗人心灵以深深的慰藉。如果没有成都,那我们今天肯定读不到那么充满人文情怀、生活情趣的诗歌。同样,如果没有杜甫的到来,浣花溪、草堂、锦江也就少了这些传世的名篇,城市也就失去了它的灵动。恰是杜甫与成都的邂逅,完成了城市与诗人的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