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国家宝藏》火热背后的传播学思考
《国家宝藏》火热背后的传播学思考
发布时间 : 2021-04-21 15:56:17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2018年1月19日,故宫学院(重庆)分院签约落户南岸,即将建在抗战时期故宫文物重要南迁点——重庆安达森洋行旧址。(备注:上图为安达森洋行修复后效果)这意味着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走近文物,触摸历史。 

文物有温度、会说话。

历史有深度,待挖掘。

一起看宝藏,听人文。

帅帅的段子手——故宫“掌门人”单霁翔,他说文物事实上和人息息相关。讲好故事,让观众自发地挖掘到与文物的连接点。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看《国家宝藏》,当文物成为了“网红”,继《国家宝藏》之后,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啦。

 5分钟一集,解说通俗活泼,时间短短,却为观众打开了文物精彩世界!

 看《如果国宝会说话》

 为什么《国家宝藏》这么火?《社科5分钟》有请重庆工商大学传播学教授殷俊带来解读。

 

 看要点

 1、传播主题:

 契合了“向国宝鞠躬、向匠人致敬”的概念,不仅展现了文物,更体现了文物背后所蕴含的精神、理念与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2、传播内容:

 专业性+娱乐性,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科技化+可视化,科技手段对文物本身或创作过程进行立体展示,舞台效果震撼。

 3、在传播形式上:

 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发挥明星效应;

 在深入文化内核的部分则选择了深入浅出的方式,有趣;

 观众能够参与投票,发挥了口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