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刘雪庵把自己从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谱写《流亡》及《战场》两首歌与张寒晖的《松花江上》编为《流亡三部曲》,在《战歌》音乐期刊上发表。这是三首歌曲以《流亡三部曲》之名首次正式发行,对激励国人奋起抗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松花江上》背后到底有着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了动荡不堪的8年抗战,此时一首《松花江上》以其低沉似的呼喊,凄凉悲切的歌词震撼着四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国之伤痛,歌以记之。这首歌曲不但唱出了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悲愤之情,更唤醒了无数国人沉睡的心灵。
可是你知道吗,这首耳熟能详的经典爱国歌曲,在抗战时期,曾演变成一部抗战套曲,即《流亡三部曲》。该套曲由《松花江上》(又名《离家》)、《流亡》和《战场》(又名《上前线》)三首歌组成。虽然这部套曲的合作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彼此却从未谋面,甚至也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但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在抗日救亡的感召下,共同谱写出了一部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赞歌。
《流亡三部曲》一经刊发便受到了各界的极大关注,更成为抗战歌曲的代表作之一,国民政府还曾下令不得单唱第一部《松花江上》,必须唱完整部《流亡三部曲》。同时,《流亡三部曲》还被改编为歌剧,著名舞蹈家吴晓邦也曾根据其音乐创作了《流亡三部曲》的独舞,由妻子盛婕在重庆首演。虽然,《流亡三部曲》在今天已不被多数人所知,但它在抗战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将永记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