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 杜 牧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场微雨沉淀了多少百花的芬芳,一首清明承载了多少历史的风雨。
起源
每年阳历4月的4-6日,也就是春分后的第15天左右,太阳位于黄经15度,清明节也就到了。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表物候的节,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但这段日子也还阴晴不定,乍暖还寒,清明时节雨纷纷,也就成了常有的事情。
清明前后,历来有踏青、扫墓的习俗。我们的先祖每年有春秋两祭,这春祭的时间,就在清明。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以表传承家业,光大宗风和慎终追远的意思。清明的祭祀常常是不动火的,这不只是要预防山火的发生,也还跟古老的寒食节有关。
寒食渊源
寒食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古人在寒食节里禁烟火,只吃冷食,这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改火制。早期中国人将火种保存,沿用到冬去春来,在冬至后的105天,就要灭去旧火,待三五天后再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这就叫“改火”或“请新火”。在断火的三五天里,人们只能以冷食度日,“寒食”也就是这么来的。
上巳流传
清明与寒食,还关联着一个春光明媚、春情浪漫的节日:上巳节,也就是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被定在三月三日,所以又叫它“三月三”或“重三”。这个节日,也就在清明以后的两三天里。
这本是古人在春暖花开时节,到水边沐浴、野餐和郊游的日子,后来又加入了各种浪漫的风情,变成了传统的女儿节和情人节。
《诗经·郑风》里面有一着《溱洧》说:“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少男少女们来到野外的河边,沐浴、赏花、踏青、饮酒,遇到情投意合的,就聊聊天,唱唱歌,送朵鲜花,私订终身。这种习俗,在少数民族三月三的节日里,还可以见到。
一个清明节,凝结着多少历史的风雨和岁月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