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正气歌》中的诗句。
这首诗凝聚着文天祥自身的“浩然正气”,体现出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浩然正气”并非文天祥首创,而是来自孟子的“浩然之气”。
孟子(前372—前289)是继孔子后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誉。孟子在谈论个人修养时提到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气”在一些古代哲学家看来是宇宙万物的生命本原。在孟子的哲学思想中,“志”先于“气”,是“气”的决定因素。“志”是人内心所坚守的道德信念。
孟子首先指出,“浩然之气”需要用正直的品质来培养。然后,它还应与“义”与“道”相配合。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义”就是对“仁”这种道德的践行。关于“道”,东汉赵岐认为“道谓阴阳”(《孟子注》),宋代朱熹认为它是“天理之自然”(《孟子集注》)。由此可见,“浩然之气”是一种包含仁义道德且符合“天道”的精神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强调:“浩然之气”是由内而外地自觉遵守和践行仁义道德,而不是因为外在规范、要求强制人们遵守和践行仁义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例子可以说明“由仁义行”与“行仁义”的区别。比如,人们在学习机动车驾驶之前,都会认真学习交通法规。对于大多数司机而言,“红灯停,绿灯行”已深入内心,成为习惯。可是在现实中,有少部分司机在没有摄像头和交警不在场的情况下,却大胆地闯红灯。那么,这类司机就是“行仁义”。
所以,孟子倡导“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而“浩然之气”正是通过“由仁义行”这种方法所养成的精神境界,它是人的内心自觉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