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到底有何联系和区别? “四书”与“五经”虽然都属于儒学,却是两个有着巨大差异的学术体系和学问范式。
在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作为官方历史文献的"五经"或者说"六经"原本是贵族子弟的学习教材。经过孔子的搜集整理,“六经”的内容大致完整地得以留存,形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样的六经体系。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富。
秦末战乱,很多经典都散佚了。汉朝建立之后,又重新搜集整理,但专门讲述音乐的经书找不到了,所以只剩下“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
汉武帝时期,官方认为“五经”为国家正典。但民间还保存着一些其他版本的经典。经历五胡乱华后,官方与民间的很多学说都消失了,经隋唐的整理,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五经”学术体系。
《孟子》是由孟子本人以及他的弟子一起整理而成的,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四书”则比“五经”要晚的多。所谓的“四书”篇章其实都是“五经”的一些传记,类似于孔子学生的学习笔记。比如《论语》都是孔子后学记录的课堂笔记,《孟子》则是孟子与学生的课堂对话。而《大学》和《中庸》都是原来礼记中的两个篇章,唐朝之后的学者感觉这两部作品的思想也非常重要,所以,把它们提了出来,单独解释。
宋代的学者认为必须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入手来理解和学习儒学。北宋的大学问家程颐、程颢兄弟开始就有意识地着重解释这四部书,南宋的朱熹就将这些解释集大成地整理出来,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正式地形成了与“五经体系”并列的“四书体系”。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老而深邃的哲学经典。
从此,儒家的学问体系才开始以“四书五经”来指代。“五经”体系实际上主要阐述礼法制度,而“四书”体系则更加注重人内在的心性修养。两者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但两者相互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的胫骨与血肉。今天,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需要更加重视对四书五经内在思想的研究。《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