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庸”之道《中庸》的人生智慧(上)
“中庸”之道《中庸》的人生智慧(上)
发布时间 : 2021-05-26 11:18:31
访问量 : 
【字体: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扫 二维码便可分享朋友圈

有人说,中庸就是无原则、无主见地“和稀泥”;中庸就是墙头草;中庸就是不思进取;……

其实,这些都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中庸”在《中庸》中得到了较为深刻阐释。“中庸”是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哲学概念,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一种重要观念。

“中庸”在《中庸》中得到了较为深刻阐释,也是我们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门径。《史记》、《隋书》等记载,《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前483年—前402年)所撰,今收录于《礼记》之中。所以,认为《中庸》大部分是子思所著,它体现的是战国初期的儒家思想是有道理的。

“中庸”是一种至高的道德,但孔子并未对“中庸”展开论述。对“中庸”展开论述的是《礼记·中庸》。《礼记·中庸》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依乎中庸”。可见,《礼记·中庸》沿循孔子的路径也认为,“中庸”是君子具有的一种至高道德。此外,《礼记·中庸》还对“中庸”的涵义进行了阐释,如: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这里的“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其原因是聪明的人做事太“过”,愚笨的人又“不及”;中庸之道之所以不明显,其原因是贤者做事太“过”,没出息的人做事又“不及”。由此可见,“中庸”就是一种既不过分,也非做得不够的态度。

在历史上,有谁做到了“中庸”呢?《礼记·中庸》认为是舜。《礼记·中庸》曰: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隐恶而扬善”中的“恶”并不是指犯罪,而是过错的意思 。“隐恶而扬善”中的“恶”并不是指犯罪,而是过错的意思。“隐恶而扬善”并非指舜包庇罪犯,而是说他表扬别人优点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过错。这也是“执其两端”的内涵。

“中庸”之道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当亲人去世时,我们都会悲伤。儒家认为,遇到亲人去世肯定是应该悲伤的,但悲伤应该有所节制,不能至极。这正是《礼记·丧服》所讲的“丧之中庸”。

【科普进一步】

 《社科5分钟》推荐《大学中庸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版)。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礼学名家、古籍整理专家王文锦(1927—2002)。本书粹取《礼记》精华篇章,配以王文锦先生的译文,准确精研又平实晓畅,让庄严厚重的经典变得亲切,使普通读者能够把握《中庸》的基本要义以及儒家基本思想。